货币是经济流通中的重要一环。货币发行量大于商品的流通量,会发生通货膨胀,反之会发生通货紧缩。在古代的乱世中,由于生产力的锐减和统治者敛财的需要,货币非常容易出现不稳定,就比如说三国时期。在三国时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发行的货币都不相同。曹魏坚持用五铢钱,而蜀汉和东吴都发行过虚币大钱,用这个手段来敛财。下面小编就来聊一聊三国时期的货币政策。
汉末三国时期对币值的破坏,要从董卓开始说起。在东汉时期的货币是较为稳定的五铢钱。董卓进入洛阳控制朝政之后,对汉廷乃至整个天下都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其中就有对币制的破坏。
董卓集团生性贪婪,不仅使用劫掠、盗墓等手段搜刮洛阳,另外他还利用铸币权带来的便利铸造劣币来搜刮财富。具体的方法是这样的:董卓搜刮洛阳、长安中的各种铜制品包括秦始皇铸造的十二金人,其中十个金人都被董卓破坏铸造成小钱。这种小钱的用铜量比五铢钱要少,上面没有钱文没有轮廓,完全是粗制滥造。
大量的董卓小钱流入市场,同时董卓对所控制地区的掠夺和破坏导致商品减少,货币的发行量大于商品流通量,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而且铜币这种货币本身就带有一定的价值,劣质的董卓小钱却达不到五铢钱的价值。所以造成"货轻而物贵"的情况。
根据《三国志·魏书·董卓传》中的记载,当时一斛谷物甚至可以达到几十万钱的价格。货币严重贬值,又恢复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董卓坏五铢钱制造无文小钱,给市场造成了巨大的动荡,当然也为自己搜刮了巨额的财富。
《后汉书·董卓传》:"又坏五铢钱,更铸小钱,悉取洛阳及长安铜人、钟虡、飞廉、铜马之属,以充铸焉。"
《三家注史记》:"董卓坏其十为钱,馀二犹在。"
《三国志·魏书·董卓传》:"谷一斛至数十万。自是后钱货不行。"
曹操在做丞相的时候,具体时间是在建安十三年(即公元208年)之后,废除掉董卓小钱,试图重新恢复五铢钱来稳定物价。但是还是没有成功,又从通货膨胀走向通货紧缩。因为当时已经长时间不铸钱,货币的数量低于商品流通量,物价严重下跌。
《晋书·食货志》:"至魏武为相,于是罢之,还用五铢。是时不铸钱既久,货本不多,又更无增益,故谷贱无已。"
曹操恢复五铢钱,但是没有成功。在曹魏黄初二年(即公元221年)三月,魏文帝曹丕又下令恢复五铢钱。不过在同年七月就废除,仅仅流通了七个月。《三国志·魏书·文帝纪》中的说法与《晋书·食货志》完全不同。《三国志》中的说法是"以谷贵",《晋书》的说法是"谷贱",一个通货膨胀一个通货紧缩。
如果兼顾《三国志》和《晋书》的说法,那或许存在这样一种可能。曹操在恢复五铢钱的初期货币的发行量非常少,所以物价暴跌;等到曹丕时期,货币铸造了不少,但是由于连年的战乱,人口锐减生产力不足,又没有与货币数量相匹配的商品,就导致物价猛涨。于是曹丕放弃了五铢钱,恢复以物易物的原始的交易方式。
《三国志·魏书·文帝纪》:"初复五铢钱……以谷贵,罢五铢钱。"
然而以物易物的过程中,很容易给一些不良商贩留下巧诈博利的空间。曹魏百姓中用谷物和布匹交易,于是在市场上就出现谷物加水潮湿增重以及不符合标准的布匹流通的现象,曹魏也在严厉打击这些假冒伪劣现象,但是还是比比皆是,屡禁不止。而且三国鼎立的局面相较于汉末时期比较稳定,曹魏占据了远超过蜀汉、东吴的土地人口资源,生产力逐渐恢复。于是在魏明帝时期,曹魏太和元年(227年)四月,曹魏重新恢复五铢钱,直到西晋也没有再更改。
《晋书·食货志》:"至明帝世,钱废谷用既久,人间巧伪渐多……魏明帝乃更立五铢钱,至晋用之,不闻有所改创。"
刘备以仁义著称,不过他也有一个政策颇受人诟病,那就是铸造虚币大钱,就是直百钱。铸造直百钱的历史背景是在建安十九年(即公元214年),刘备刚刚消灭刘璋占据西川的时候。在消灭刘璋之前,刘备承诺将益州府库中的财物分赐给将士,用来提升士气;攻破成都之后,刘备兑现了承诺,也造成了益州财政不足的后果。
《零陵先贤传》:"及拔成都,士众皆舍干戈,赴诸藏竞取宝物。军用不足,备甚忧之。"
这个时候左将军西曹掾刘巴向刘备建议铸造大钱——直百钱,一枚钱的面值等于一百枚五铢钱,但是用铜量远远达不到五铢钱的一百倍。刘备作为掌控铸造、发行直百钱权力的一方,也是这次币制改革的受益者。虽然有"平诸物贾,令吏为官巿"的稳定物价的措施,但这并不能完全消弭直百钱发行的影响,刘备铸造直百钱,不久之后就变得府库充盈。这些财物并不是凭空变换出来的,而是刘备搜刮而来的。根据一些考古发现,蜀汉的货币的还存在减轻重量、降低质量的倾向。
《零陵先贤传》:"备从之,数月之间,府库充实。"
相较于蜀汉的直百钱,东吴发行过的货币的面值更是大的离谱。史料中记载有大泉五百和大泉当千。面额分别是五铢钱的五百倍与一千倍,远远超过蜀汉的直百钱。孙权铸造虚币大钱的开始是在东吴嘉禾五年(公元236年),开始铸造大泉五百;在东吴赤乌元年(即公元238年),孙权又开始铸造大泉当千,更扩大了铜币的面值。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五年春,铸大钱,一当五百……赤乌元年春,铸当千大钱。"
除了史料中记载的大泉五百与大泉当千以外,根据考古发现,还存在大泉两千与大泉五千两种大钱,一般认为是东吴所铸造的大钱。虽然小编无法确定东吴的虚币大钱的发行量,但是主流观点还是认为东吴大钱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激起内部强烈的反对和流通上的阻力。于是在东吴赤乌九年(即公元246年),孙权不得不废掉大钱,收回这些大钱重新铸造成铜器,持有这些大钱的人也会得到相应的补偿。东吴大钱只流通了十年时间。
《江表传》:"今闻民意不以为便,其省息之,铸为器物,官勿复出也。私家有者,敕以输藏,计畀其直,勿有所枉也。"
在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中,曹魏坚持使用五铢钱,没有发行过减重、增值的货币,相对于其他政权来说更加稳定;蜀汉一直使用直百钱,货币也有持续减重的现象;东吴发行的货币面值超过蜀汉,甚至达到一比五千的程度,不过最后还是废掉这些大钱,与蜀汉坚持使用直百钱不同。而归根结底,这些货币政策与各自的国力有紧密的关系。从曹魏、蜀汉、东吴的货币政策来看,它们各自的国力强弱对比与经济稳定程度也可见一斑了。
参考文献:《三国志》、《后汉书》、《晋书》、《三国时期钱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