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霍思燕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条动态,她写道:
那天夜里我和杜老师捡到了一只实验犬,我们收养了她,并且给她取名:珍珠。纪念这一场美好的相遇,也希望大家可以多多关注。
这个动态发布后,立马引起了大家的热烈讨论。
看到狗狗在被送医院后,竟然连检查抽血都不反抗,纷纷泪目道:
“你看它,居然连抽血都不怕,一看就是被抽过很多次吧?”
经过检查,却发现这只狗狗居然没有脾脏,而且耳朵上还打有编号,便可以判断它是一只实验犬。
人们在纷纷关注和感叹这只小可爱的同时,也对实验动物产生了好奇,还对这种实验犬产生了兴趣。
实验动物到底是什么?这只比格犬为什么会用在做实验犬?
用动物做科学测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当时就有人用动物来测试一些治疗方法。
不过,直到19世纪,动物试验才开始被广泛接受。
科学家和研究人员会使用动物来测试药品和其他一些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及用实验动物来研究一些疾病。
法国生理学家克劳德·伯纳德是动物试验领域的早期先驱之一,他在19世纪中叶开始使用动物来研究各种物质对身体的影响。
随着科学的发展,实验动物成为了越来越多试验的选择
几十年来,动物一直被用于实验测试,比格犬就是最主要的实验动物之一。
而之所以选择这个品种的犬做实验,主要原因在于这种狗狗的毛发短、体型中等、性格温顺以及易于训练。
既然是实验动物,那就必须要易于处置。比格犬的体型相对较小,这使得它们可以被安置在较小的空间中,这样便可以大大减少实验成本。
另外,性格不好的犬种也不适合做实验,会导致实验人员无法很好地控制。而比格犬非常听话,它很温顺很宽容,很少具备攻击性,可以容忍许多其他狗狗不能容忍的事。
听起来是不是有些可悲,明明是这么好的优点,却成为了选做实验犬的理由。
除此之外,之所以选择狗作为实验动物,还因为它们的身体结构与人具有很高的相似性,人和狗患有许多相似的疾病。
最初在用狗做研究时,研究人员多是用的流浪狗,但后来发现这些狗体型差异大,而且品种也不同,这使得他们很难获得比较标准的结果。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研究人员开始选定实验犬的品种,并最终选择了比格犬作为首选品种。
很多人觉得用动物做实验很残忍,特别是用那么忠诚无辜的狗狗做实验。
确实,当看到霍思燕收养这只狗狗时,我也难受的不行,我家里也有猫狗,我太明白这种心碎的感受。
残忍吗?或许是!但从另一个角度考虑,这可能也是一种“悲壮的残忍”。
用动物做实验确实有残忍的一面,但或许在某种程度也能理解。
但是,当实验动物完成了它们的使命后,该如何对待,这是不是值得考虑呢?
它们做了那么多牺牲,最后的命运能不能不是被处置或者抛弃呢?如果完成实验的实验犬达到了可以被收养的标准,他们能不能被公众收养了?
我不知道霍思燕收养的这只比格犬为什么会流落街头,我只是希望实验动物的命运不该如此悲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