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者,木之尊也。”自秦汉以来,金丝楠木就成为封建王公贵族的专利。在明清两代,金丝楠木被钦定为皇帝御用之木,民间禁止拥有和使用,否则会因僭越礼制而犯大罪。至清乾隆朝,金丝楠大料已基本枯竭。据有关记载,当时一克金丝楠相当于十克黄金。
据史料记载,明代起,皇家专门设有置办金丝楠木的部门,官员进贡金丝楠木可做为业绩考核和晋升的标准,平民进贡一根金丝楠木即可做官。修建紫禁城的楠木和金丝楠木大多来自四川,路远山深,一根楠木运到北京耗费极大,自然就贵比黄金了。民间也深知其贵,《红楼梦》中提到,秦可卿的楠木棺材有“一千两银子只怕无处买”。
和珅逾制
清朝贪官和珅是恭王府的第一任主人,恭王府的精品之作当属高大气派的锡晋斋,屋内隔断全部用金丝楠木建造,金砖墁地,超越了臣子应有的建筑规格,成为了和珅后来的罪名之一。
帝王盗木
京城坊间传得沸沸扬扬,有鼻子有眼睛的,说是当年皇帝看中了明陵的金丝楠木,于是以修葺明陵作掩护,“拆大改小”“偷梁换柱”,拆下上好的料子给自己修建寿陵。资料上也确实有记载,乾隆修葺过明陵,而且运回了包括金丝楠木在内的大量明陵物料。在现代的考古中,考古学者也亲眼看到清陵建筑材料中使用了明朝的木料、砖石。
神木传说
据载,明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在皇宫和长陵的工程营造完毕之后,特留存一根巨大的金丝楠木以应“东方甲乙木”之说,作为镇城之宝,并设官兵守卫,以昭示久远,保障平安。据《春明梦余录》记载:“京师神木厂所积大木,皆永乐时物。其中最巨者曰‘樟扁头’,围二丈外,卧四丈余,骑而过其下,高可隐身。”
这根镇城之宝的金丝楠木神木,到了清乾隆时期又传出一段佳话。相传,当年乾隆皇帝呱呱坠地后三 天,曾用雍和宫五百罗汉山前的金丝楠木木盆洗浴,此木盆被称为“洗三盆”,又称“鱼龙盆”。乾隆登基后,“神木”托梦乾隆皇帝说自己被冷落多年,刀斧加身,满身伤痛。戊寅春三月(1758年)清高宗乾隆皇帝亲临皇木场视察,一看神威由然。乾隆帝触景生情,亲书《神木谣》一首并立碑以志,同时将所作的另一首诗也赐刻在碑的背面,在“神木”西侧建立红墙黄瓦的方形碑亭一座,建筑了七间相连的瓦木结构房屋把“神木”覆盖起来,周围用青石栏杆围护,以避风雨侵蚀。这些举动恢复了前朝镇城之宝的神威,使百姓对其也另眼看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