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凤凰鱼观赏网

淮南紫金陶:传承与创新的陶瓷艺术

06-16

淮南紫金陶:传承与创新的陶瓷艺术

撰稿|段昌富

我国叫“紫金山”的山很多,有山西吕梁紫金山、朔州紫金山,河北邯郸紫金山、邢台紫金山,河南沁阳紫金山,福建龙岩紫金山,当然最有名的还是南京紫金山。我的家乡安徽省淮南市也有一座“紫金山”。

得名于汉代淮南王刘安及其八个门客得道成仙故事的八公山,位于淮河以南,寿县以北的丘陵地带,南北绵延8.5公里,东西宽约5公里,方圆120余平方公里,有大小四十余座山峰,最高峰白鄂山海拔241米。因其位于寿县城以北,故也叫“北山”,因其位于淝水之畔,故又名“淝陵”,因其富有紫金石矿产资源,故亦称“紫金山”。

紫金石因石体呈紫色间现金色条纹而得名,在各类奇石中属高档石种。颜色有紫、猪肝、褐紫、酱紫等色,间青绿或红黄花纹,有的有豆绿色圆眼,含瞳子、晕三五层,映日泛银星,石质坚硬而细腻,温润如玉,手拭如膏,泛墨如油。既可作观赏品,亦可制砚。紫金石天然原石色彩鲜明,熠熠生辉,具有皇家气派,石体表面平坦凹凸,无雕琢打磨痕迹;石形通体线条自然,或动感有势,或静态饱满,或伟岸雄壮;山形景观、人物肖像、动物形态、灵台仙境,文字图案等等都可作为观赏石。

紫金石制作的紫金砚始于汉,盛于唐,历来为人赞颂不已。北宋杜绾所著《云林石谱》中记载:“寿春府寿春县,紫金山石出土中,色紫、琢为砚,甚发墨,叩之有声,余家旧有风字样砚,特轻薄,皆远古物也”。 大书法家米芾《砚史》云:“吾年老才得紫金石,与余家所收右军砚无异,人间第一品也,端、歙皆其下。”《中国美术辞典》也记载:“紫金砚产于安徽寿春(今寿县)紫金山,亦称寿春石砚,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借得米芾所藏紫金砚,嘱其子入棺随葬。”清代郑板桥《题丁有煜砚铭》曰:“南唐宝石,为我良田,缜密以粟,清润而坚,麋丸起雾,麦光浮烟,万言日试,倚马待焉,降尔遐福,受禄于天,如山之寿,于万斯年。”

为了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2008年12月,八公山区发布了《关于封山保护紫金石等资源的通告》,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批准随意开采山石以及紫金石,封山禁采,推进生态修复,扎实地推动环保整治,坚持把绿色作为八公山最美的底色。

在这种情况下,八公山紫金陶异军突起,渐渐成为了最具有八公山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

瓷器是中国古代先民对世界的伟大贡献,以致在英文里面,“中国”和“瓷器”是同一个单词。淮南有着千年历史文化底蕴的深厚积淀,是闻名遐迩的寿州窑所在地。八公山紫金陶与寿州窑的渊源可谓深矣。

上古时期,淮河泛滥,河水褪去,巨厚的黄土白垩堆积岸畔。那时的人们就开始采集黄土烧制土陶,渔猎于此,繁衍生息,薪火相传。到了三国时期,曹操几度兴兵南下,淮南成为军队驻屯之地,制陶业因而兴旺起来。淝水之战后奠定了南北对峙的格局。由于北方战乱频繁,大批中原地区移民进入淮南,丰富的陶土、釉料资源和葱茏的树木吸引了南迁的陶瓷匠人定居于此,他们因地制宜建成简单的土窑,博泥为埴,依山而樵,烧制出具有典型中原文化特色的生活用瓷,从而开启了寿州窑发展的历史进程。

早期寿州窑继承了青釉瓷特点,以青、文青、绿青、青微黄、黄绿等构成青釉系列。隋代,寿州窑经历了由青釉向黄釉的演变,由微黄向暖黄嬗递,是寿州窑重要的过渡时期。入唐以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开创了盛世景观,寿州窑也进入了鼎盛的黄金时代,与当时的越州窑、鼎州窑、洪州窑、岳州窑、婺州窑、邢州窑并称唐代七大名窑。寿州窑工以氧化焰转变传统还原焰烧制技术,烧制出了黄釉瓷,也兼烧黑釉、茶叶末釉、酱红釉等。寿州窑黄釉瓷对当时安徽白土窑、河北曲阳窑、山西浑源窑、河南密县窑、陕西铜川窑以及湖南长沙窑等都或多或少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我国陶瓷业的发展起过积极的推动作用。

寿州窑选址多于南北分界线的淮河南岸,凭依淮河古道,背依八公山脉,介于寿、凤、庐三州之间。巍巍八公山为其提供丰富的瓷土及釉料,南北交汇的特殊地理位置赋予其包容兼备的个性,优良的地理交通又为其生产与销售提供了便利。寿州窑胎质厚重、釉色饱满、器型简约,在南青北白的格局下,出现了窑场林立、窑火不息、舟楫塞岸、客流如织、市井繁华的盛况。当时,上至达官显贵,下到黎民百姓,无不以黄色为尊、为贵,而寿州窑的器物以黄釉为主色调,有蜡黄、鳝鱼黄、黄绿等釉色,其中又以蜡黄釉瓷最具特色,是举世公认的寿州窑精品瓷。顺畅的各州驿道及繁忙的淮河水运将寿州窑瓷器源源不断地输向南北各地,遍及淮河古道孕育下的广阔大地,成为独树一帜的陶瓷品类,书写着寿州窑自己的传奇。

茶圣陆羽在《茶经•四之器》中记载:“碗,越州上,鼎州次,武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越州瓷、岳州瓷皆青,青则益茶,茶作白红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红;寿州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墨,悉不宜茶。”另《增补古今瓷器源流考》中也指出:“江南寿州唐时烧造,其瓷色黄。”这是迄今古籍中唯一记载寿州窑的史料。陆羽为自古品茶第一人,在当世已负盛名,若非自成一家,断难得到他的品鉴。这一时期,尚无官窑一说,寿州黄瓷浑厚温润的特质,恰如其分地彰显了盛唐气象,被陆羽列为唐朝各大窑口第五位,奠定了其在陶瓷史上的地位。

“安史之乱”后,社会失序,军阀混战,形成了节度使割据的局面,淮南地区也战火不断。随着大唐王朝的没落,社会审美情趣发生了转变,朴厚的寿州窑难以与长江以南精美的青瓷、黄河流域细腻的白瓷相抗衡,窑火渐熄,窑工生存难以为继,纷纷远走他乡。寿州窑经过约400年的繁荣之后怅憾谢幕。

寿州窑,亦称淮南窑,创烧于南北朝中晚期,经历隋代的发展与蜕变,唐代达到全盛,晚唐时期逐步式微。它融合了南北文化特色,彰显了盛唐文化的特征而又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寿州黄瓷是中国陶瓷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闪耀着独有的光辉。寿州窑在岁月的故事中不断成长,窑场遍及淮南地区,从东至西,由凤台灵泉寺、官塘,至淮南上窑、洞山、李嘴孜、凤台县古城孜和潘集等地,沿淮河、窑河、泥河两岸,长约100多公里。其中以上窑地区的窑河、高塘湖沿岸和潘集泥河两岸居多,时至今日,高塘湖畔,窑河岸边,寿州窑遗址星罗棋布,散落的瓷片、窑具比比皆是,迤逦数公里之长,沉淀着悠远的故事。寿州窑遗址保护区中心窑址面积约3万平方米,总面积约16平方公里。1981年公布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陶瓷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依靠自己的直观和洞察力而对水、火和泥土的征服的结果。它不仅作为实用的日用器具,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更是因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恒久的艺术魅力而成为极具价值的艺术珍品。历史学家郭沫若曾有一首《西江月•颂陶》赞曰:

“土是有生之母,陶为人所化装。陶人与土配成双,天地阴阳酝酿。 水火木金协调,宫商角徵交响。汇成陶海叹汪洋,真是森罗万象。”

寿州窑传统陶瓷制作技艺是陶工们在漫长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生产技术,包含着民众的审美观念和思想情感,代表着技艺的精华。值得庆幸的是,在失传了1200年后的今天,寿州窑传统陶瓷烧制工艺经过当代艺人们的不断探索、研究与实践,得以复原与呈现,让我们当代人能够重新感受和领略寿州窑曾经独特的文化和美学价值,也为寿州窑产品开拓了新的市场需求。安徽省政府已将寿州窑陶瓷制作技艺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何既能传承和弘扬传统工艺又能符合现代人们的审美需求,这是传承发展寿州窑陶瓷文化必须考虑的问题。只有在传统工艺技法的基础上,依靠古老的品牌效应,不断提高产品的品质,赋予“寿州窑”更深厚美好的文化内涵,不断满足现代人的审美、使用等需求,才能创造出一条新的产业之路。淮南市汉风陶瓷艺术研究所研制开发的“八公山紫金陶”就是寿州窑新的衍生产品,就是寿州窑文化内涵延伸的杰作。

坐落在淮南市八公山下的汉风陶瓷艺术研究所由寿州窑陶瓷技艺传承人、安徽省“江淮大匠”许怀喜领衔创办。

许怀喜,中国陶瓷工业协会艺委会常务理事、陶艺中心副秘书长,中国建设文化艺术协会常务理事、美术委员会副秘书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清尚陶瓷与玻璃艺术研究所副所长,安徽省设计艺术家协会驻会副秘书长,安徽省美协陶艺委员会副会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景德镇校友会副秘书长,淮南师范学院寿州窑陶瓷研究所所长,汉风陶瓷艺术研究所所长。

他的合作人许怀君、鲍峰等人也都是高级工艺美术大师、寿州窑陶瓷技艺传承人。

许怀君,安徽省美协陶艺委员会会员,安徽省紫砂协会副秘书长,汉风陶瓷艺术研究所执行所长。鲍峰,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安徽省工艺美术协会理事,汉风陶瓷艺术研究所常务所长兼艺术总监。

汉风陶瓷艺术研究所自1997年以来主要从事寿州窑制陶技艺的挖掘、研究、传承和创新。经过数年研究和实验,研究所在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安徽省美协陶艺委员会的鼎力支持下,恢复和传承了寿州窑陶瓷的造型和釉色,并且还联合清华大学清尚陶瓷与玻璃艺术研究所、安徽省美协陶艺委员会共同开发出新的品种陶瓷--八公山紫金陶。

在淮河之滨、八公山下的这片神奇土地上,淮南王刘安编撰的“牢笼天地,博极古今”的《淮南子》巨著,不仅成为中国文化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也形成了汉文化之形入骨、汉文化之风凝魂。在汉文化浸淫下的汉风陶瓷艺术研究所的艺术家们,以八公山的气质和淮河的胸怀,在历史文化的隧道里涌游穿行,抵达具有长久生命力的汉风陶艺,取淮河沉层水土,采紫金山川矿岩,创作了一件件富有艺术个性的紫金陶瓷作品。

紫金砂深藏山腹底层,天然纯净,泥质细腻,耐酸耐碱,绿色环保,含有铁、锌、钙、锶等十几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八公山紫金陶以淮南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魂,以八公山地域特有的紫金陶土为原料,采用寿州窑传统手工成型、现代雕饰技法美化,经高温烧制而制成,具有器型优雅、胎质细腻、釉色饱满、窑变奇特、风格明快的特点,其系列紫金陶产品主题鲜明、内涵深厚。在造型与纹饰设计上,具有强烈的传统文化与地域特色以及当代审美要求,一经推出便博得社会的广泛赞誉,在国内外重大展会上屡获大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如许怀喜,2014年在安徽省第四届传统工艺美术产品展览上,作品《寿州窑乌金釉大洗笔》获铜奖;在中国陶瓷协会第四届陶瓷艺术创意大展中获“大地奖”银奖;2015年在第二届“紫金奖”文化创意设计大赛中获陶瓷设计唯一金奖;在安徽省当代陶瓷艺术展“生活艺术节”上获金奖;在中国陶瓷大展暨第十届全国陶瓷艺术创新评比中,作品《寿州窑跳刀纹大盘系列》获银奖;2016年在中国陶瓷协会第五届陶瓷艺术创意大展中,作品《寿春韵》获“大地奖”银奖;在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评比中,作品《融合》获金奖;2018年在第六届安徽省美术大展陶瓷艺术双年展上,作品《旋律》获金奖;在第十一届中国陶瓷艺术大展中,作品《山水云•寿州窑跳刀》获金奖。

再如许怀君,2014年在安徽省第四届传统工艺美术产品展览上,作品《寿州窑乌金釉大罐》获铜奖;2015年在安徽省当代陶瓷艺术展“生活艺术节”上获金奖;2016年在第五届安徽省美术大展陶瓷艺术双年展上获银奖;在中国陶瓷协会第五届陶瓷艺术创意大展中,作品《寿州窑茶叶末茶具系列》获“大地奖”金奖。

“汤汤淮河八公山一方水土,幽幽桂香紫金陶九州茶缘。”千年窑火,寿州窑是一颗闪烁在历史天空中的耀星,寿州瓷黄是一首传唱经久不衰的史诗。窑魂流韵,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新时代的召唤下,汉风陶瓷艺术研究所的艺术家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不断增强文化自信、文化担当和文化创新,八公山紫金陶正以新的姿态续写陶瓷业的盛世华章,促使古韵今生的淮南重现文化辉煌。

-

本文作者(右二)与许怀君(左二)在交谈中

作者简介:段昌富,民建会员,文学学士,八公山区人大常委,中学教师。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散文家协会会员、淮南市作家协会理事、淮南市新四军研究会会理事、八公山区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八公山文学》执行主编、《取燧》校报编辑部主任。作品散见于《杂文报》《青年时报》《安徽教育报》《淮南日报》“搜狐”“网易”“今日头条”“安徽网”等报刊网媒。2015年在光明网和国家民政部主办的“寻找最美地名”征文活动中获三等奖;2016年在多彩贵州网和国家网信办主办的“新长征路上”征文活动中获二等奖。

径山茶文化公园

宠物狗排名前十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