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凤凰鱼观赏网

雄县京簧竹刻:清代宫廷的“竹象牙”艺术

07-21

雄县京簧竹刻:清代宫廷的“竹象牙”艺术

58岁的王乐修是雄安新区雄县张岗乡张二村人,号雅斋主人。到今年为止,王乐修从事京簧竹刻技艺已经整整四十年了。

在京津冀历史文化底蕴的滋养下,地处京畿腹地的雄安新区孕育了丰富灿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京簧竹刻是河北省级非遗,因作品色泽沉稳,古朴光润,又被誉为“竹象牙”。一个“京”字,鲜明地显露出这项技艺与北京的深厚渊源。

王乐修向本报记者介绍,京簧竹刻出自清代宫廷,由此得名。这项技艺在乾隆年间最为盛行,清末八国联军侵占北京,一位宫廷艺人流落至雄县,被村民王庆田收留。为感谢王庆田的帮助,宫廷艺人将身负的竹簧制作技艺传授给王庆田。于是,这门独特的技艺便在雄县扎下了根,传至王乐修已是第四代。

一件精美的文玩珠宝盒,四周雕着宝相花和寿字纹,顶部是龙凤呈祥图案。京簧竹刻的工艺十分复杂,这件不大的珠宝盒,王乐修也要花一个多月的时间才能完成。京簧竹刻的材料虽然来自竹子,但又与常见的竹刻竹雕不同。将毛竹、楠竹去皮,刮去竹肉后,留下的一毫米左右厚度的竹内层部分就是竹簧。将竹簧片晒干、压平之后,贴在各种形状的竹木胎上,京簧竹刻的雕刻才开始进行。像这件文玩珠宝盒,是王乐修运用浅浮雕分色技法制作而成的,整体效果具有层次感,格外美观。

王乐修介绍,竹簧的使用打破了竹子原材料本身的局限性,可方、可圆、可扁,在精雕细刻之下融入传统文化的韵味,作品栩栩如生。他时常向客人展示的一盏宫灯是自己的得意之作,在光影的映衬之下显得十分雅致,如果不经介绍,很难想象是用竹子做的。王乐修说,竹子“中通外直”,要让它变得圆润和弯曲并非易事,而这正是京簧竹刻最令他骄傲的地方。如今,这盏宫灯的姊妹作品已被河北省博物馆收藏,作为河北非遗作品的代表进行展示。

王乐修向自己的孙女讲授京簧竹刻作品上的诗文。

从事京簧竹刻四十年,王乐修始终致力于将这项传统技艺发扬光大。由于北方的气候特点,竹簧在存放过程中容易发生开裂、虫蛀、发霉等问题,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王乐修摸索出了一套解决办法,为京簧竹刻更好地传承与发扬奠定了坚实基础。

“竹如人生,刻刀有命。每一根竹子都为艺术而献身,不怕开水烫,不惧刀具刮,终将竹簧奉献给人们。”王乐修说,匠人以刻刀赋予竹簧新的生命,使之经过千雕万刻成为绝世珍品,“经过数月甚至一年的精雕细刻,京簧竹刻技艺也在其中得到升华。刀工的修炼亦是人生的沉淀,尊重艺术,就是尊重生命。”

如今,儿子王雷继承京簧竹刻技艺,成为第五代传人,王乐修门下拜师学艺的徒弟也有二十多人,他还在保定理工学院设立了工作室。“雕刻艺术无止境,学艺必先学做人。”王乐修要求徒弟在学习雕刻技艺的同时也要学习传统文化,习练诗词书画,注重品德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

王乐修深知,传统文化在当今的传承发扬离不开与现代元素的巧妙结合。在近些年的京簧竹刻创作中,他也非常注重创新,例如在作品图案中融入动漫形象,以京簧竹刻制作或搭配笔筒、温度计、包装盒等日常用品。时代在不断进步和发展,在王乐修看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备受关注的当下,古老的非遗与现代创意元素结合是一条必由之路。

“四十年了,我只做这一件事。让京簧竹刻发扬光大,就是我一生最大的幸福。”王乐修说。

来源:北京日报 记者 白波

流程编辑:u032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

半两钱价格及图片

吉娃娃性格温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