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凤凰鱼观赏网

龙门石窟申遗20周年:三大石窟首次联手展出

10-24

龙门石窟申遗20周年:三大石窟首次联手展出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柴雅欣

当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相遇,会呈现一场怎样的艺术盛宴?

今年是龙门石窟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成功20周年,作为系列活动之一,“丝路华光——敦煌云冈龙门石窟艺术联展”近日在河南洛阳博物馆对外展出。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三大石窟首次举办大型艺术联展。此次联展有何看点,申遗成功以来龙门石窟考古有哪些突破,石窟保护工作又有什么亮点呢?

跨越时空,三大石窟共展丝路文化

图为“丝路华光——敦煌、云冈、龙门石窟艺术联展”现场。

佛教石窟寺是丝绸之路上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遗产,丝路文化蕴含其中。莫高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分别于1987年、2000年、2001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此次在洛阳博物馆,相距甚远的三大石窟难得“齐聚一堂”。

“今年是龙门石窟申遗成功20周年,中国三大石窟首次联袂展览,充分展示了石窟宏大的规模、丰厚的历史文化、精美的艺术和数十年来的遗产保护历程、成果。”龙门石窟研究院院长史家珍说。

展览设有“鸣沙圣迹赫赫敦煌”“塞上皇冠巍巍云冈”“中原明珠泱泱龙门”三大主题展厅。一件件精美的院藏文物,一处处3D打印窟龛,还有身临其境般的洞窟VR体验等让参观者一饱眼福。

敦煌地处河西走廊最西端,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敦煌莫高窟始建于公元366年,有石窟735个,保留了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等不同时期的壁画和彩塑。此次展览,敦煌研究院提供了近200件(套)展品,包括文物、复制洞窟、复制彩塑、精美壁画临摹品等。

“借助数字采集、喷绘,我们将洞窟进行1比1复制,进行石窟模型的制作、组装,把洞窟从戈壁荒漠搬进博物馆,让观众感受石窟艺术的独特魅力。”敦煌研究院艺术研究部部长娄婕说。

图为敦煌展厅复制洞窟。

地处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是北魏王朝的一项“皇家工程”。窟区现存大小窟龛254个,雕刻面积约1.8万平方米,大小造像59000多尊。此次展览,云冈石窟研究院提供文物近40件(套)、复制窟龛3件,图片近百张,其中包括第20窟大佛3D打印品、第13窟南壁7立佛龛3D打印等比例复制品等。

位于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2000年11月,龙门石窟在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高度评价:“龙门地区的石窟和佛龛展现了中国北魏晚期至唐代(493~907年)期间,最具规模和最为优秀的造型艺术。这些详实描述佛教宗教题材的艺术作品,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

历经10多个朝代长达1400余年的陆续营造,龙门石窟现存窟龛2340多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90余块、佛塔近80座。因其规模之大、造像之美、艺术之精、皇家风范之显,龙门石窟蜚声中外。此次展览,龙门石窟研究院提供精品文物近70件(套)、3D高保真打印窟龛6件,图片近百张,其中一些考古发掘出土的精品文物还是首次展出。

据介绍,此次展览由龙门石窟研究院、敦煌研究院、云冈石窟研究院主办,将持续到明年1月18日。

图为“中原明珠 泱泱龙门”展厅现场。

六大考古成果公布,多处遗址挖掘取得突破

申遗成功后的20年,是龙门石窟考古研究成果斐然的20年。

10月19日,在龙门石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二十周年学术交流大会上,龙门石窟六大重要考古成果公布,包括奉先寺遗址考古发掘、擂鼓台三洞窟前遗址考古发掘、香山寺遗址发掘、万佛沟第1窟窟前建筑遗址发掘、西山北坡僧人墓地发掘和瘗窟考古清理的新发现。

图为龙门石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二十周年学术交流大会现场。

“龙门凡十寺,第一数香山”。“龙门十寺”之一香山寺是唐代著名的皇家寺院,武则天敕令创建。寺院遗址位于龙门东山南麓,现存面积4万多平方米。

从2016年至今,由龙门石窟研究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方联合组成香山寺考古队开展了龙门唐代香山寺遗址的考古发掘。通过对唐代皇家寺院香山寺遗址的首次大规模发掘,发现了较高规格、较大规模的塔基,结合文献资料,初步推测为唐代入华印度高僧地婆诃罗墓塔。

据了解,此次考古发掘出唐宋时期的建筑基址和道路,以及包括唐代的两座塔基基址,地宫、砖铺面、散水、台基等重要遗迹。此外,还出土了舍利石函、石造像、大型刻花纹石条、刻经石残块,砖瓦、瓷片、铁钉、鎏金小铜佛像等重要遗物。

“中印两国在唐代文化交流频繁,佛教及其他文化因素均有良好的对话,这次考古发掘就是印证,也进一步丰富了龙门石窟的历史文化内涵。”史家珍说。

擂鼓台三洞窟前遗址考古,是窟前建筑遗迹的首次大规模发掘,出土了许多精美石刻造像,其中一个是使用了青金石颜料的唐代菩萨头像。青金石是方钠石的蓝色变种,唐代时仅有阿富汗、俄罗斯等少数几个国家或地区有此矿产,充分体现了当时中西文化的互动交融。

图为擂鼓台三洞窟前遗址的考古发掘现场。

数字技术“活化”文物,抢救修复与预防保护并重

一尊石质观世音造像,着长裙、披飘带,腰身微微倾斜,窈窕立于眼前。

漫长的历史里,这尊造像几经磨损破坏,上半侧面容早已损毁不见。不过,如果你现在去河南洛阳龙门石窟西山万佛洞,只需用手机“扫一扫”洞窟这尊残损的造像,手机上就能出现一尊完整的AR造像。

借助虚拟复原技术,石像穿越千年仿若初见。从去年开始,龙门石窟研究院对万佛洞前室南壁的这尊编号为S17的唐代观世音造像进行虚拟修复尝试。针对文物本身遗失或损坏的部分,融合历史文献参考、数字化技术、雕塑技术、颜色检测分析技术为一体,让原本早已面目损毁、衣饰模糊的观世音像“修复如初”。

图为运用数字技术“复原”的观世音造像出现在游客手机上。

“数字技术让不可能变为可能,让游客能够看到这尊观世音造像1300余年前开凿之初的模样。”龙门石窟研究院信息资料中心负责人高俊苹说。

作为佛教东传的重要物质遗存,龙门石窟兼具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一系列数字化技术焕发了文物的新生。早在2005年,龙门石窟就启动了“龙门石窟三维数字化工程”,经过十几年的现场扫描,现已完成80%以上窟龛的三维扫描工作。

除数字化留存外,龙门石窟还采用了一系列抢救性修复、预防性保护技术手段,传承珍贵的石窟艺术。

据介绍,龙门石窟相继开展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龙门石窟保护修复工程”、中意合作龙门石窟“双窑”保护修复等国际合作项目,实施了擂鼓台区域、万佛洞区域、潜溪寺区域等渗漏水治理4个工程。此外,还与复旦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合作开展保护材料科研攻关,研发无机复合灌浆加固材料,成功运用到龙门石窟200多个洞窟的保护中。

寒食帖原文及解释

宠物兔怎么喂养,新手看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