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王颖 见习记者 张一川)位于京西山区王平镇的王平村煤矿,曾是隶属北京矿务局的八大煤矿之一,年产量一度达百万吨。1994年,王平村煤矿停产,矿区工人和家属陆续搬出,偌大的矿区成为了空旷的无人之地。7月21日,新京报记者探访了这座停产25年的煤矿,一片寂寥,却又有着独特的萧条美感。
矿区曾经的生产车间。
沿着山旁的一条小路走进矿区,逐渐可见地面颜色越来越黑,厚厚一层煤渣勾勒出当年矿区的主要通道。在一些废弃、坍塌的厂房旁,也堆积有大小不一的煤矿石。除了煤矿石和煤渣占领的地面,杂草和树木慢慢侵占着老矿区剩余的土地,昔日人来人往的生产车间已经完全被绿植包围。
人们离开后,植被逐渐“包围”了人们的遗留物。
一些房屋只剩残垣断壁。
“东临永定河、西依九龙山系。矿东北2千米处有丰沙铁路,京木铁路直穿井田中央,宽敞的柏油马路沿矿而过。一座年入洗能力30万吨的洗煤厂楼耸立井田之南,洗煤厂内的选运作业线似一条龙,昼夜不息地吞吐着煤炭。”1992年的《煤矿开采》杂志,记录下了当时年产百万吨的王平村煤矿的生产景象。
洗煤厂楼的皮带长廊,“年入洗能力30万吨”的数据曾经被视为王平村煤矿的骄傲。
而现在,矿区一些主要建筑的出入口都被砖石封堵,曾经养活近两万职工和家属生计的矿区,如今空旷寂寞,不少流浪犬隐藏在建筑深处向闯入者发出警告。有探访过的网友将矿区形容为“一个凝固住的巨型果冻”。
很多建筑的入口都被砖块封堵住了,不知藏身何处的流浪犬听到了人的脚步声,开始躁动狂吠。
前往矿区的一条小路上,路旁的树木不知何时、何故折断倒伏。
一座天桥连接着矿区生产区和火车站,跨过火车站的铁路,即是当年的生活区。
矿区火车站出入口旁的立柱上,“拼搏进取”的字样依稀可见。其后的天桥连接了矿区的生产区和生活区。
连接矿区生产区和生活区的天桥上,铁扶手呈现出特别的红色。
曾于1992年在王平村煤矿工作一年的一位媒体人,在回忆文章中记述:“这恐怕是全中国最小的车站,只有一间平房,没有售票处,没有候车室,连栏杆都没有。黑色的铁轨铺在枕木上,在两山的夹缝间延伸,前后不见尽头。……在这条铁路上行驶的,是一趟在火车时刻表上查不到的火车。”
这条铁轨曾是矿区运输的重要通道,现今仍偶有火车通过,却不再为王平村煤矿停留。
曾经停靠运煤火车的铁道上,不知何时被何人涂上了字迹。
用于装运煤炭的厂房外墙上,还遗留着上世纪标语的痕迹。
仅仅两年后,曾经日夜不歇的传送履带停下了,设立于1958年的王平村煤矿迎来了它的歇息时刻。厂内职工连带家属近两万人,陆续从王平镇搬出。只留下巨大又规整的人工遗迹,成为一批又一批废墟探险爱好者的乐园。
王平村煤矿现在成为废墟探险爱好者的乐园,一名网络涂鸦达人在废墟上留下了自己的作品。
失去玻璃窗的厂房,让探险者拥有了“穿透”视野。
从上个世纪走过来灰砖,与远处的新楼盘形成鲜明对比。
在网络上,很容易就能搜索到废墟探险爱好者们对他们探险的记录。有网友探险时,遇见了取景拍摄婚纱照的情侣。一位2018年来到王平村煤矿探险的网友写道:“与其说是喜欢拍摄废墟,不如说喜欢废墟里的生命力。看着兀自生长的植物与废弃的人类遗迹完美共生,……那种感觉特别奇妙。”
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影报道
见习记者 张一川 编辑 唐峥 校对 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