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凤凰鱼观赏网

信阳毛尖:十大名茶之一的历史起源

04-17

信阳毛尖:十大名茶之一的历史起源

各位茶友好,这里是茶在端。


信阳毛尖又称豫毛峰,属针形烘青绿茶类,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也是河南省著名特产之一。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下信阳毛尖的历史起源和传说故事吧。


一、历史起源


东周时期,我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在河南。


当时,茶在河南传播,并在具有生态优势的信阳一带生根发展(今浉河区、平桥区一带)。


唐朝时期,茶叶生产发展开始进入兴盛时期,信阳已成为著名的“淮南茶区”,所产茶叶品质上乘,列为贡品。


唐代,信阳所产的茶为饼茶,这时信阳茶的名字称为大模茶。


唐《食货志》载:“贞元江淮茶为大模”。


到了宋朝,全国有十三个卖茶山场,信阳的光州(潢川)、子安(固始)、商城分别为其中之一。


宋代以后,散茶开始出现,信阳茶又称为“片茶”、“散茶”。


宋《食货志》载:“茶有两类,曰片茶,曰散茶……散茶出淮南归州。”




明代,朱元璋禁制饼茶,散茶代替了饼茶,信阳的散茶又被叫做“芽茶“和“叶茶”。


清朝时,信阳已发展有6个产茶县,即信阳、罗山、光山、固始、商城、潢川(时名光州)。


据考证,“信阳毛尖”的名字,最早出现在清末民初。


人们把产于信阳的毛尖称为“本山毛尖”或“毛尖”,又根据采制季节、形态等不同特点,叫作针尖、贡针、白毫、跑山尖等等。

民国二年(1913年),当地产出了品质很好的本山毛尖茶,已经开始命名为“信阳毛尖”,但这个名字在当时并未大规模传播。


后来,信阳车云茶社派人到名茶产区浙江西湖龙井和安徽六安等地购买茶籽、观摩学习制茶方法。


“信阳毛尖”这一定名字形成与它独特的风格有关,这种风格的形成又与制茶工艺的发展有密切关系。


当时,信阳茶叶炒制的过程是:青叶入生锅→熟锅→初烘→摊晾→复烘→揉拣→再复烘。




在生锅中炒制茶叶时,茶工双手各握一只用竹枝制作的小茶把同时操作,久之十分疲劳,难以长时间坚持。


民国14年(1925年),车云茶社的唐会卿试用“散把”炒茶,茶条满锅散开不成团,茶条也较紧匀,但茶仍欠直,外形不够美观。


第二年,车云茶社茶工吴彦远于试用炒熟锅的大茶把代替小茶把炒“生锅”。


茶工可以两手同握一只大茶把,左右手重力互相交替,减短劳累,意想不到的是这样炒出来的效果更好。


这种方法被纷纷效仿,称“握把炒”。


然而,这样炒出的茶叶茶条弯曲欠光润,于是茶工们又设法改进。


后来,吴彦远在用散把炒制过程中,不时用手抓起茶叶,观看炒制程度,同时把结成团块的茶叶撒开、甩出再炒,如此反复,炒出的茶条比较紧、直、色泽也变得鲜绿光润。


人们称之为“理条”,即抓条、甩条。


“理条”使茶叶呈现出现在信阳毛尖细、紧、圆、直的形状特点和品质。




经唐会卿、吴彦远等茶人的一步步改进,信阳毛尖的炒制方法逐步被完善起来,信阳毛尖这一名号也越来越深入人心。


此后,产于董家河“五云山”、浉河港“两潭一寨”、谭家河“一门”(土门)的茶叶被正式定名为信阳毛尖。


二、八大茶社


说起信阳毛尖的历史,就不得不提当年大名鼎鼎的“八大茶社”


“八大茶社”指的是清末甘以敬等人兴建的元贞(震雷山)、宏济(车云)、裕申、广益、森森(万寿)、龙潭、广生、博厚等茶社。


当时正值清朝末年,受戊戌变法影响,李家寨人甘以敬与彭清阁、蔡竹贤、陈玉轩、王选青等筹集资金,先后兴建了八大茶社。



他们作为维新变法的支持者,决心大力发展农业,在家乡开垦茶园、种植茶叶,茶叶生产逐渐复苏。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邑人甘以敬与王子漠、彭清阁等人商量种茶,招股集资,在震雷山成立“元贞茶社”


他们在历史上的老茶区震雷山北麓垦荒30余亩,种茶树3万多窝,这是近代信阳历史上的第一个茶社。


1910年甘以敬又邀陈玉轩、王选青、陈相延等人在骆驼店商讨办茶社事宜,在车云山组建“宏济茶社”。




甘以敬派吴少渠到安徽六安、麻埠一带买茶籽,还请来六安茶师吴著顺、吴少堂帮助指导种茶制茶。


制茶法基本上是沿用“瓜片”茶的炒制方法,用小平锅分生锅和熟锅两锅进行炒制。


1911年,甘以敬又在柳林甘家冲小孙家冲集股,建立“裕申茶社”。


此外,信阳当地还有茶商唐慧清到杭州西湖购买茶籽并学习龙井炒制技术。


回来后,在“瓜片”炒制法的基础上,又把“龙井’的抓条、理条手法融入到信阳毛尖的炒制中去,改生锅用小把炒制为生熟锅均用大帚把炒制。


用这种炒制法制造的茶叶就是当今全国名茶信阳毛尖的雏形。




1913年,宏济茶社试采,因种植的茶树是从杭州龙井购回的茶籽所生,所以茶社为制出的茶起名为“车云龙井”。


“车云龙井”成为信阳茶叶的第一个品牌。


在茶社相继成立,境内茶业透出一片生机之时,传来“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将于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消息。




信阳茶人陈善同在当时的缉私拿统领蔡竹贤的支持下,到各茶社串联,并搜集到了境内著名的车云茶、贡针、白毫、雀舌等11种茶样。


每种约选3斤,用瓶装交信阳地方道署衙门实业厅所属的商会,转交省出口协会。


1915年2月,在“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由车云山采制的信阳毛尖以其外形美观,香气清高,滋味浓醇,独树一帜,获得普遍赞赏。




据《信阳工商历史特产资料》记载:“1915年信阳毛尖经该会评判结果,颁给世界茶叶金质奖状与奖章”。


“八大茶社”注重制作技术上的引进、消化与吸收,信阳毛尖加工技术得到快速发展,逐渐改进完善了毛尖的炒制工艺。


在这一批茶人以及无数后来者的共同努力下,信阳毛尖逐步用上好的品质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成为了世界闻名的绿茶。




民国时期,茶叶生产继清朝之后,又得到大力发展,信阳毛尖的生产技术日渐完善。


新中国建立后,国家对发展茶叶生产极为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扶助措施。


信阳茶叶生产得到更大的发展,信阳毛尖茶生产技术得到推广,生产区域不断扩大。


如今,信阳当地的茶人们不仅继承了优良的传统,还将传承百年的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


新时代绝不是信阳茶人们所追逐的终点,相信在未来,信阳毛尖一定还会创造新的辉煌。

国画牡丹视频教程

桃花石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