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国正《兰州画家老故事》##原国正书画笔记手稿##《陇画轶事》#
热闹的城隍庙
说起兰州城隍庙,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兰州的文玩市场,也是一个市民文化乐园。城隍庙有三进院落,院子里的廊房殿堂都是经营书画、图书、文具与文玩古董的店铺,一些文人墨客的工作室与画廊,五花八门,鱼龙混杂。露天的院子里则是游商走贩的天地,是各种旧货杂物的跳蚤市场,还有戏园子供票友们玩票唱戏。这些年民间兴起收藏热,每到节假日这里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隍庙院内,人以群分、物以类聚,自然形成不同交易区域,前院聚集的是字画书刊文化用品,文房四宝纸墨笔砚品种又多又齐全。我闲暇时经常会来这里逛逛,顺便买点纸墨章料旧书之类。
兰州曾经有个老板,做生意赚了钱迷上字画,收藏了不少李苦禅的作品,在隍庙前院大殿搞展览。儿子看到后知道我对苦禅先生仰慕,激动地跑来引我去观看,我刚踏进殿门,就感觉一股伪劣之气,返身退了出来。儿子不解,问我没有仔细看从何断定是假的,我告诉他功力、用墨、笔法没有一样是对的,只是题款的名字没写错罢了。书画这种东西没有经过长期刻苦研修,炼就火眼金睛,只能雾里看花,很难识得真面目。
隍庙中院则是邮、币、卡藏友交易的根据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民间投资渠道匮乏,很多人把邮票当作股票投机炒卖,地摊上摆满了整封整版的邮票,邮商们走南闯北兴风作浪。邮票完全失去了本身通信集邮的功能,完全沦为投机炒作的商品。有人因此发了财,大多数人击鼓传花盲目跟风,最后到手变成一堆废纸。我家儿子也深陷其中,竟然把我年轻时集藏的一大本邮册,拿去换了一些大量新发行的新邮品。
我本不集邮,年轻时发现,邮票的题材主要是纪念一些现实与历史的重大事件和人物,或是表现自然风物特色奇珍,图案本身就是一件精美的美术设计作品,方寸之间呈现各种艺术门类的精华。于是我留意收集一些精美的邮票,作为艺术品欣赏,日积月累也收藏了一些。其中有一些老纪特邮票,如花卉鱼虫,风景名画题材的邮票,另一大类就是大红大绿的革命题材邮票,很多是表现毛主席检阅红卫兵、毛主席诗词语录、八个样板戏等内容的。
红色艺术品是我国近代美术史不可回避的一个特殊题材,这些作品表面看来政治色彩浓烈,但我始终认为其有其独特的美学价值与时代特征,应该在美术史中有其位置。虽说l这些艺术品存在千人一面、单调粗劣的问题,但不可否认其中确有一些叙事恢弘,场面沸腾,艺术表现张力饱满的顶尖作品。这些作品是艺术家在特殊时代,殚精竭虑、呕心沥血描画的现实主义艺术结晶。如李可染的《漫山红遍》,傅抱石的《毛主席诗意册页》就是两位大师的巅峰之作,必然得到认可与尊重。
今天,“红色经典”艺术品,无论在艺术界还是收藏圈,都成为大热门,文革邮票在集邮市场同样炙手可热。我发现儿子把我的邮册出手后为时已晚,深责自己教子无方。我深深感到,在物欲横流的世俗社会里,一个人不具备长期积蓄的艺术素养,缺乏独到的审美眼光,即使机缘巧合有宝物落入其手,最终也会得而复失。上一代收藏一辈子,下一代散失一阵子,古往今来,不胜枚举。有诗云:“散尽黄金为收书,满架琳琅百不如。但愿后来佳子弟,辛勤莫使饱蟫鱼。”
隍庙后院是赏石玩石者的乐园,院里廊房里有几家奇石馆,收藏展售产自不同地域的各类奇石,像太湖石、灵璧石、泰山石及各种结晶矿原石等名特石种,在此都能觅得踪迹。不过在这里展示最多的还是产自兰州本地的黄河奇石。大河出奇石、大河出名石,这是大自然的造化。
黄河奇石是“上苍”的手笔、“母亲”的刀工。黄河自青藏高原奔流而下,黄河两岸的群山峻岭、千沟百壑里的大量石块被河流携带进黄河,然后在九曲黄河奔腾咆哮中,经千百万年河水长期搬运冲刷、磨砺之后形成色彩多样、花纹美丽、形状奇特的卵石,造就大量鬼斧神工、寓意深刻、引人入胜的图案石和造型石。根据记载,早在宋代以前,黄河奇石以其浓郁的特色、鲜明的个性已为世人所识并观赏收藏。
改革开放以后,民间兴起了藏石热,达到前所未有的热度,一时之间到处是藏石、觅石、赏石之人,遍布于山川河谷,希冀有朝一日寻得一方稀世奇石。每当节假日,隍庙后院熙熙攘攘挤满了人,地摊上摆满了琳琅满目、千奇百怪各色黄河奇石,各路人马在此赏石、比石。对着一方石头,往往是各执一词,说起来头头是道、如醉如痴,仿佛个个都是米芾转世变成了石痴。
这些玩石人大部分是业余爱好者,还有一些应运而生专门以寻石贩卖为业的石头贩子。其中也不乏专业收藏大家,代表人物就是号称“黄河石丐”宋志刚,他也被称为“宋石头”。他寻觅、搜求黄河奇石数十年,收藏了很多奇绝精品。他在白塔山公园三台大殿内创立了兰州奇石馆,征集展示自己和其他爱好者多年集藏的兰州黄河奇石精品,用奇石宣传兰州地域文化,使黄河奇石成为兰州的一张名片。其中的精品有石佛、孔子、十二生肖、“岁寒三友”松竹梅、各种动物、山水风景等,无不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是目前全国最大的奇石博物馆之一。
赏石是发现之美,有时,一块在常人看来不起眼的石头,被慧眼相中,赋予一个画龙点睛般的名字,就能化腐朽为神奇,幻化为一件独一无二的艺术品。一方好石头,如诗如画充满灵性,细细品来,回味无穷。
黄河两岸是我绘画写生常去的地方,两岸的美丽风景、转动提水的水车、漂流而下的羊皮筏子都是绘画的好题材。绘画之余,我也会顺便在路过的河滩沙石堆里留意找寻有价值的黄河石。
黄河边有很多挖沙场,用大型机械把河底的沙石挖起来,然后把沙子与石头分离,分别堆放。很多有经验的觅石者都会在石堆里搜寻找奇石,要真正寻得一方好石头,得靠石缘,有人在河滩上寻觅多年,收获甚微。我的运气不错,拣到过几块不错的奇石,算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其中一块拳头大小的椭圆形画面石,底色为深黄色,石面上有只绿头鸭游弋其中,逼真传神;另有一块是文字石,白色卵石上,有深红色的“于分”二字,笔锋遒劲,像是书法家信笔写就。我还拣到过一大块黑石头,漆黑乌亮,石质如玉质般油润细腻,可惜这块石头在一次搬家中让孩子们当成压咸菜的石头给遗失了,他们哪里知道黑色黄河石是非常罕见的珍品。
从小至老,我常常避开喧嚣的闹市,到黄河岸边寻觅一处安静所在,独自描画,对母亲河有一股特殊的情感。眼见两岸的繁华如烟花般绽放,往往时过境迁,昙花一现,只有静静的河水分秒都在进步,永不停息,蕴育了两岸的生命与文明,就像一方黄河奇石,虽深埋水底,终有洗净泥沙,光彩夺目的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