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凤凰鱼观赏网

叶国威:晨读中的“饮茶”与“品茗”

07-14

叶国威:晨读中的“饮茶”与“品茗”

 在广东特有的“饮茶”文化中,有“一盅两件”的说法。“一盅”指的是一个焗盅,即盖碗,可现在只剩极少数的旧式茶楼还依旧使用,其余的茶楼都改用茶壶泡茶了。“两件”就是一笼中有两件点心,这“一盅两件”,吃喝就全都有了。

  那去“饮茶”,不管早中晚,一上桌先点一壶茶:普洱、菊洱、寿眉、香片、铁观音最为普遍,然后再点几笼点心:虾饺、烧卖、鸭脚扎、凤爪、豆豉排骨、叉烧包、肠粉等等。普罗大众饮茶多在吃点心,不在品茶,所以茶楼、酒楼的茶叶大多是普通的茶品。而点心的叫卖从胸前挂着一个大托盘,到叠在推车上,绕着茶厅叫喊:“烧……卖、虾……饺、鸭……脚……扎”,再改用点心纸即点即蒸,那环回有声,那箭步飞奔争夺的情景早已不再。

  我对饮茶的记忆,其实是从广东移居香港以后的事,只是少时家里不富裕,上茶楼饮茶的机会不多,可那虾仁肠粉、奶黄包都是美好的回忆。

香港陆羽茶室“杏汁白肺汤”

  后来认识董桥先生,我每从台北回香港探望先生时,偶会赴先生每星期六中午设在中环陆羽茶室的茶聚,陆羽“水滚茶靓点心正”,在这时才真正体会到饮茶是一种享受。陆羽是用大茶壶一壶一壶放在角落煮,壶嘴永远吐着袅袅白烟。陈放几十年的上选茶叶,老六安茶是董先生的最爱。至于点心乃保留着每星期六更换一次的传统,而怀旧粤茶中又以“杏汁白肺汤”最为客人青睐。陆羽茶室几乎全年无休,只有每年农历新春放假几天,其间会把所有餐具全部更新,茶室也全面油漆,唯装潢依旧不变,当入座后,仿若时光倒流到上世纪60年代的香港。

  然从饮茶到细细品茗,是我在台湾念完大学入社会工作以后的事。紫砂茶壶,白瓷小杯,高山乌龙,清澈山泉,沏一壶茶香四漫,袅袅茶烟,生活好像一下子就慢了下来。

  台湾种茶产茶有两百多年历史了,茶除原生种外,还有在清治时期随福建泉州人移入的,制茶方法自然也来自福建。后来在同治年间,英国商人约翰·杜德又引进茶苗和技术,在大稻埕成立制茶据点,台湾的茶叶便从这里搭乘“戎克船”运抵西方,因此台北大稻埕的制茶、卖茶就蓬勃发展开来。到了日据时期,经由茶业研究试验,新茶品种的推行和大量种植,尤以铁观音、高山乌龙、阿萨姆红茶等备受日本、欧美等国的欢迎,茶叶便成为当时出口的大宗,制茶厂像雨后春笋。后来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战争,加上因供不应求,以劣质茶叶甚至做假茶出口,使得台湾茶业一下跌入谷底,茶厂倒闭,一度黯然。

新芳春茶行

  前些日子友人一伙在台北大稻埕的“新芳春茶行”举办陶艺书画展览。这座80多年住商混合的老洋楼,如今成了活化使用的古迹,一楼前进成为活动大展厅,后进则保留了一间有数十个焙笼坑的焙笼间,一间放有几台干燥机,一间风选间,利用风力把焙好的茶叶中的杂质剔除,并筛分茶的精细,飘到最后的便是细碎的“茶角”。

  二楼则分成三大空间,特展区放置了王家捐赠的茶行匾额、古算盘、老账册、创办人王连河的办公桌等文物;建筑修复展区详细记录了茶行的修复过程;别境书店则可以买书、喝茶、买相关文创等。常言富不过三代,在这地价高昂的地段,王家后人却能把整栋老房捐献出来,而不是卖掉图利,这最令人佩服。

新芳春茶行“陶艺书画展”

  我藏有好几种60年代新竹老茶厂倒闭后遗留下来的乌龙茶角、茶枝、茶叶,其中“茶角”并不是风选的碎茶边角料,而是当时茶厂选用优质的茶叶碾碎成茶角制作茶包用的。这些陈放几十年的乌龙茶角,表面或油光红润,或泛白霜,汤色、茶香、茶味、茶韵都各有不同。由于台湾人并没有刻意存茶的习惯,老茶的存量自然不多,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这些老乌龙茶角,茶汤色如琥珀如红酒,头泡陈韵十足,再来参味渐浓,五六泡后参味变淡,七八泡后汤色渐淡,至十泡茶汤无色却回甘依旧,这就是陈放五六十年老乌龙茶醉人之处,可喜可贵的地方。(叶国威)

60代台湾乌龙茶

北京宠物美容培训学校哪家好

柳公权书法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