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凤凰鱼观赏网

广东珍宝揭秘:国家级收藏品独特魅力

06-16

广东珍宝揭秘:国家级收藏品独特魅力

广东素有“岭南文化”之称,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曾孕育出无数瑰宝珍品,闪耀着独特的岭南文化光芒。作为中国南大门的重要窗口,广东省内保存着大量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国家级收藏品。

很多收藏品都见证了每个时代的历史文明,其中,最为珍贵的10件国家级收藏品,凝聚了独特的岭南地域特色,价值连城。

信宜铜盉(西周)

这件通高26.2厘米的青铜盉,饰有饕餮纹、夔龙纹等,是1974年在信宜县施工时意外发现的。经专家鉴定,属于西周时期的珍贵文物,成为广东省国家级收藏的青铜器之冠。


阳春孔雀石

长80厘米、宽40厘米的阳春孔雀石,产自阳春市的石菉铜矿。孔雀石之名源于其颜色的相似性,仿佛孔雀羽毛上斑点的绿色。这种石头身上凝聚了钟乳柱状、葡萄状以及洞体等多种形态,呈现出翠绿、墨绿和粉绿等明显的色彩。

它的表面有着明亮的丝绢般光泽,触感则像是绒毛一般柔软。此外,它的体积庞大,质量上乘,形状美观。最初开采孔雀石是为了炼铜,后来逐渐被用作工艺品及观赏石。孔雀石与大理石、雨花石、太湖石、和英石被列为“值得收藏的5大名石”,这块孔雀石也体现了广东独特的地质资源。


雷州窑釉下褐彩凤鸟纹荷叶盖罐(元代)

这件通高31厘米的元代瓷器出土于海康县(现雷州市)元代古墓。灰色胎体,施以褐彩凤鸟纹饰,显示出独特的雷州窑烧制工艺。

雷州窑是岭南著名的民窑,生产的瓷器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此件的精美程度远超同期的其他产品,在广东的本土窑口中也是罕见的作品。


端石千金猴王砚(清末)

这块长25.5厘米的砚台,是以名贵的端砚老坑石精雕细琢而成。上面集合了胭脂火、微尘青花等多种名贵石料,砚堂中央更有一个天然形成的“猕猴”石纹,因此被称为“千金猴王砚”,它代表了广东独特的砚文化。

此砚原先在张之洞的幕僚何蓬洲及其后代的手中,在抗日战争期间,为了保护这件珍贵的文物,何氏后代不得不将其转售给一位古董商。随后,砚台经历了一系列的易手,最终落入了汪精卫的妻子陈璧君之手。

幸运的是随着日本的投降,砚台再次流落于民间。直到上世纪50年代,这件砚台才重新浮出水面,并被一位姓邓的先生购得。而当时中山大学的商承祚教授得知此事后,立刻决定将其买下收藏。


德化窑张寿山塑负书罗汉像(明代)

这尊白釉罗汉像高23厘米,是明代德化窑瓷塑名家张寿山的传世之作。德化白釉色非常著名,备受欧洲人喜爱,被称为“中国白”。这尊白釉罗汉像堪称代表之作。它的雕塑造型精致美观,比例恰到好处,制作精细,线条流畅,质感极其强烈。

这个作品将罗汉的外观特征、内在气质和工艺技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达到了思想和艺术效果的高度和谐统一。张寿山的精品流传至岭南地区,体现了两地文化的交流互鉴。据说张寿山的作品存世的就仅剩2件,出来博物馆的这一件,剩下的在一名香港商人手上。

金漆木雕大神龛(民国)

高3.3米的这座金漆大神龛,是潮汕地区供奉祖先牌位时使用的。它采用了雕刻、髹漆、贴金、漆画等多种工艺,堪称潮州木雕的珍品。


潮汕民间艺术源远流长,渗透了独特的岭南文化元素。


南宋鎏金腰带(金项饰)(南宋)

长1.72米、重566克的这件金饰,表面是人字形的纹路,麻花般的形状。后面设有方孔连接着腰带。

最初被认为是金腰带,但现在学界倾向于认为是一件异域金项链。它是1987年从“南海一号”阳江海域古沉船打捞出水的,收藏品反映出了岭南与海外的文化交流。


元白玉镂雕龙穿牡丹盖钮(元代)

这件8.4厘米高的玉雕盖钮,采用新疆和田白玉精雕细镂而成。上面栩栩如生地展现着龙穿牡丹的景象,颇有岭南风格。元代玉雕工艺在广东地区发展出独特的面貌。


赵孟行书《陋室铭》卷

这幅长131厘米的纸本书法作品,是著名书法家赵孟早期的力作,收录了唐人刘禹锡名篇《陋室铭》。它代表了岭南书法文化的卓越成就。


广彩人物双耳盖盅(清代)


清代广州烧制的"广彩瓷"独树一帜,这件彩绘人物故事的双耳盖盅就是代表作品之一。盅身 "侈口鼓腾、底部内收"、大盖金黄,体现了独特的烧制工艺和审美风格。


结语

广东独有的这10大国家级收藏品,体现了岭南文化的特色,凝聚了岭南文化的底蕴。无论是青铜、玉器或者书画、陶瓷,都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这些国家级藏品,堪称岭南的瑰宝,价值不可估量!

#头条创作挑战赛#​#文章首发挑战赛#​

茶杯犬的图片给我看看

祖母绿用什么字母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