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钓好鱼,这个问题是最值得钓鱼人探讨的。有人会说是通杀的饵料,有人说找到好钓位,有人认为钓技出众,这样就能钓好鱼。其实经过多年的钓鱼实践,加上在多个不同地区垂钓的经验,我认为找好水层是钓好鱼的一个关键因素。这个听起来很空洞,那么本文就详细谈一谈如何把水层具体化,如何去了解鱼在不同水层的作用,搞清楚了这几点,那么钓好鱼就是很自然的事情,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定的启发。
就我们钓鱼人常见的鱼种,哪怕是底栖鱼类,也会因为某种原因,或主动或被动的进行着水层的变化。这里我们要明确一个理念,钓鱼人到底要做什么?自然是钓鱼,那么鱼就是我们的终极目标。想钓好鱼,就要揣摩鱼的想法,而不是按照人的意志去思考问题,分析鱼的觅食习惯、巡游习惯、栖息习惯,这才能有针对性的去垂钓。
鱼是离不开水的,通过水才能获得氧气,在水中休养生息,繁衍后代。水无论深浅都要分水层,相信大家都会遇到这样的现象,满岸或者整个鱼塘坐满了钓鱼人,大家都没有口,只有某个位置可能很浅,怎么看都不是好钓位,可就偏偏那里一直可以钓到鱼,钓鱼的俗话就是,全坑(全岸)没口,就一个地方狂口。如果第二天按照这个思路在去同样的位置钓鱼,发现竟然会空军。
原因就是鱼无时无刻都在调整着不同的水层,鱼是有聚集行为的,因为某种应激的原因,在某天或者某时段聚集在某个它认为安全的地方,那么连杆是很正常的,可第二天又发生了变化,鱼已经更换了位置,那么自然就钓不好了,这追求根源来说,就是要找好水层,了解水层,把鱼的这个行为习惯吃透,自然就能钓好鱼。
钓鱼是个很广泛的娱乐活动,什么都不用想,拿几根蚯蚓也能到一天鱼。但不是所有人都喜欢这种方式,钓鱼之所以成为一种上瘾的活动,就是因为多看几个浮漂动作,多感受几下鱼中钩后挣扎的力度。那么就要想尽办法琢磨鱼的行为。那么如果想渔获更好,绝对不是有一款通杀的饵料就可以的,再好的饵料如果没有鱼,肯定也是空军的下场。
所以,要熟知目标鱼在不同季节出于什么水层就非常重要了,大家不要简单的把水层想象成中上层,中下层,我说的水层是一个整体的概念。严格来说就是不同水温、应激手段造成鱼类变化水层的行为。简单用鳊鱼来举例,鳊鱼是属于中下层鱼种,无论是钓底还是钓浮都可以钓获它,但钓浮的渔获要比钓底的好一些,这是正常现象。在夏季上层水温高,鳊鱼喜热,尤其是小体型鳊鱼自然就处在上层水域。而钓底就钓不到鳊鱼吗?甚至钓底可能钓到大体型的鳊鱼,只不过数量上无法和钓法相比罢了,在这里有一个大的原则就是,哪怕在鱼比较习惯的水层中,上层的数量比下层的多,下层的体型比上层大。
再者,常见的餐条为什么喜欢在上层,这类溪流鱼是高氧类型的,水下氧气含量少,越深越明显,上层漂浮物多,食物也多,自然上层就是最好的选择了。包括常见的鲫鱼,也不是经常在水底层栖身的。例如有些水库底部有大量碎石,这样的地形会造成哪怕是鲫鱼也会离底,常规按照钓底,渔获自然就不会满意了。
最后在谈一个例子,同样是鲫鱼,开春时为什么都聚集在很浅,大量草边?就是那里水温高,哪怕看起来不是很安全的地方,因为鱼的趋温行为促使它选择这个地方。而夏季为什么很多地区钓不到大鲫鱼了?自然是大鲫鱼都潜入深水地方,所以熟知自己垂钓水域不同季节,不同水温,不同鱼种的深浅变化,那么想钓不好鱼都难。
正如前文所说,哪怕是同一天,鱼也是会改变不同水层来适应环境的。尤其是到陌生的地方垂钓,例如武汉是个很奇怪的地区,哪怕天气很冷了,浅水同样出鱼效果比深浅好,很多浅到不像样子的地方,下杆就有鱼,距离几米远的深水可能一天也钓不了几条。不是一条河或者说一个水库有这样的现象,而是一个普遍现象。
那么善于发现变化就是必要的应对手段了,明明浅水连杆,非要死守深水那就不是坚持原则了,是不知道变通,哪怕挪到深浅交接的地方也要强些。同样道理,明明上层都有截口了,非要坚持钓底,这样的钓鱼人我不是没有见过,然后没口就埋怨说没有鱼,这能有什么办法呢?钓鱼就是一个变化的过程,谁变得快,变得准,谁的渔获就好,这个是不争的事实。懒,是钓不好鱼的。
其实本文并不是什么技术文,钓鱼就那么多技术,看多了,钓多了自然就熟悉了。我认为钓鱼更多倚重的是经验,经验这个东西可以让人在各个领域游刃有余。其实民间钓鱼高手有很多,哪怕看起来很不起眼的一个老师傅,来一个某钓鱼大师,未必钓的过人家。人家更熟悉水情,更了解当地的钓法。只不过可能不会用语言来准确表达而已。
所以我建议大家多和钓友交流,多看文章,读书是一个很好的习惯,可能某一篇文章通篇没有什么大道理,但只是一段很简单的话就给你带来的启发,善于发现问题,是钓好鱼的关键。在钓鱼这个领域里,要善变,要善于交流,这也是我对所有钓鱼人要说的一句话。
如果本文能给您带来一些帮助或者启发,就达到了目的,点个关注支持一下吧,一起交流钓鱼的那些事,我是钓鱼人乌兰,一个纯粹的钓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