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3月,日本书法使团来华访问,我国外交部在日本使团的强烈要求下,专门布置了一场林散之先生与日本使团的见面会。在见面会上,日本使团代表对林散之先生毕恭毕敬。
众所周知,日本人只会被打服。在短短三年前,日本书坛的气焰还十分嚣张。林散之是如何征服他们的?这件事还要从头说起。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中国书坛大有倾颓之势。日本书坛逐渐嚣张,在民间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中国已经没有书法,书法的传统已经由中国转移到了日本”。
随即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反击”行动。比如在《人民中国》杂志上专门出版“中国当代书法特辑”。
在这场对日战役中,启功、沈尹默先生等人都功不可没。然而帮助我们取得最终胜利的,是当代“草圣”林散之。
在1972年时,中日书坛联合举办了一场中日书法交流选拔赛,在这场选拔赛中,林散之凭借草书《清平乐·会昌》一战成名,名声远播日本、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奠定了这场中日书法巅峰对决的决定性胜利。
为了表示友好,林散之先生专门为日本使团写下了一件草书《中日友谊诗》。这件作品是我们这场“对日战役”给日本人的最后一击,被称作是300年来草书史上的最高峰。
此作一经问世,就被中书协名誉主席沈鹏、中国国家文物局孙轶青等六十多位专家的联合赏析,经由中央电视台等大大小小八十余家媒体报道。
因为这件作品,日本书坛的嚣张气焰被最终平息。
林散之出生于1898年,在1972年中日书法交流选拔时,才真正名声大噪。大家都说林散之是“大器晚成”的类型,但我认为这个词应该换一换,换成“厚积薄发”。
当代著名书法家高二适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光写字不读书是书匠”,要想真正写出高妙的书法作品,必须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作支撑。
林散之先生不仅是书法家,还是著名的画家、诗人。1972年的中日书法交流选拔上一战成名时,他已经经历了几十年的寒灯苦读。
1975年,日本使团来华访问时,在官方安排的见面会上,林散之先生还曾现场赋诗四首,妙语连珠,信手拈来,日本人被全面碾压。
林散之先生以汉碑入草,最善小草,作品风格大多飘逸秀美;将画法融入书法当中,创造出书中有画,画中有书的意境;不论是气、韵还是意趣都达到了极高的境界。
在他十七岁时的作品《古棠三痴生拙稿》当中,我们就已经能看出其中浓浓的书卷气,后来他的书法臻入化境之后所作的《中日友谊诗》,更是日本人无法企及的高峰。
在这场“中日书法巅峰对决中”,林散之先生打得日本人毫无还手之力,中国当代草书,也算是名家辈出;然而公认当得起“草圣”之名的,只有林散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