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凤凰鱼观赏网

中国十大名茶赏析:信阳毛尖的独特魅力

05-18

中国十大名茶赏析:信阳毛尖的独特魅力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不仅是茶的起源地,也是世界茶文化的发祥地。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中国茶文化糅合了道家、佛家、儒家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成为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茶的历史起源

茶被人类发现和利用,已有四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了,且长盛不衰,后又传遍全球。

关于茶,可以追溯到神农氏时期,陆羽曾在《茶经》中提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

据传,神农氏在品尝百草时,发现茶叶具有解毒之功效,自此以后,茶叶也就一直作为药用,逐渐在中国古代老百姓生活当中占据重要地位。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用途也开始慢慢扩展。春秋战国时期,茶叶不仅仅作为药用来推广,而且成为普及型美食,与粟米与调味料一起来煮制,做成粥状的羹食来饮用。而《神农本草经》、《史记·三皇本纪》、《淮南子》均有记载。

商周以前,人们就把茶视为珍物,按照当时人的心里来讲,茶就是神赐的,是上天馈赠的珍贵礼物。

《华阳国志》中记载,周武王伐纣后,巴蜀等西南小国就曾以茶叶作为贵重礼品朝贡,这足以说明中国茶的珍贵程度在商末周初就已形成。

到了先秦和两汉时期,茗饮、羹饮之风弥漫朝野,此时的茶叶成为王公贵族的专属饮品。

魏晋南北朝之时,随着道教、佛教在中国的盛行,饮茶文化逐渐在道教、佛家中流行起来,道士和僧人都是遵循着一种过午不食的清修方式,为了提神醒脑而喝茶。

茶文化的繁荣时期

唐代开元年间,中国“茶道”大行,以皎然、陆羽为主的一代宗师、茶道之父、茶道之母开始深入研究其茶叶、茶文化的核心内容,“茶道”也正是在这一历史性时期诞生的标志。

历史上首位提出“茶道”概念的是诗僧皎然,他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中写道“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在世界茶史上,具有里程碑式意义。以至于形成今天世界各国茶叶大行其道的专用词,比日本使用“茶道”一词早了八百多年。他认为饮茶不仅能涤昏、清神、更是修道的门径,三饮便可得道全真。

陆羽所著的《茶经》及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使得唐代“茶诗”大盛,茶道与诗道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大合唱,迎来了亘古以来未有的大唐茶文化的高峰。

自古“茶人多居士”。

唐以来,喝茶之风首先在寺院兴起,是因为僧侣发现了茶水与禅的互动关系。寺庙也是茶道的最初的定制者。寺庙里有专门的茶文化研发部门。常言道“天下名山僧占多”,“自古名寺出名茶”。寺院多立于山中,和自然有着密切的关系,竹环翠绕、环境清幽,常常还可以汲取山中的新鲜活水。茶树最喜欢山场的生长环境,这也让佛教僧侣与茶在地缘上有了一种自然的亲近。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只有寺庙有条件研究茶叶。饮茶经僧人发挥,由种到饮,由物质到精神,都有高超的技艺和见解。

可以说,唐朝在我国茶业和茶叶文化发展史上,是一个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时代。

到了宋朝时期,宋承唐代饮茶之风,日益普及,茶文化发展到了一个高潮,宫廷里也设立了专门茶事机构,民间出现了专业的品茶社团,更是斗茶风起,茶叶也随之开始走向社会大众。

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上可以看出,北宋的开封城内,茶馆遍布其中,去茶馆喝茶已变成时下宋人重要的生活方式和社交活动。也由此可见宋代之繁华,使得饮茶之风更为盛行。

正所谓中国茶“始于神农,兴于唐,而盛于宋。”彼时,日本盛行的茶道也从中国漂洋过海传播过去。

中国茶,作为一种经济商品而存在,它与瓷器、丝绸等自古以来便共同展示着中华文化的魅力,成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这片小小的东方树叶,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文明互动演进的生动佐证。

通过万里茶道、茶马古道、丝绸之路和茶船古道等海陆要道,穿越历史,跨越国界,传播至海外,已成为全人类所共享及喜爱。并展示出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传播着“茶和天下”包容并蓄的理念,成为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

传统制茶工艺

回看历史,古代的中国人民很早就掌握了制茶技艺,在与大自然的互动中,制茶技术也是逐步革新,通过不断地从实践中摸索总结,找到了更为科学的制茶方法。古老的茶农们根据当地的气候与风土,运用杀青、萎凋、闷黄、作青、渥堆、发酵、窨制等核心记忆,发展出绿茶、红茶、白茶、黄茶、青茶(乌龙茶)、黑茶六大茶类及花茶等再加工茶,数量达到几千个品种。在与茶的深厚联系中,也形成了不同的习俗并不断传承……

无怪乎鲁迅先生称赞:“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即是“偷得浮生半日闲,茶亦醉人何须酒”。享受佳茗的片刻便是人间至乐。

文人以茶为题,记录生活,抒发情感,为后世留下了不老的情谊与温度。

历史文化

历朝历代中,茶与人的奇闻趣事不胜枚举,然能深谙茶事,且能钟情偏爱一生的,少之又少,其中代表人物,苏东坡算得一个。

说起大文豪苏东坡,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殊不知,东坡先生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而且还是一位深爱茶艺的茶人。他的一生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对品茗、烹茶尤为精通、而对于茶史更是有极深的造诣。东坡一生嗔茶,独得茶中三味,在他一生浩瀚的诗赋中有近百首脍炙人口的咏茶佳作,他以茶诗传颂天下,茶诗逾百首,皆惊艳茶史。

其经典茶诗《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芽》中言道:“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讲述着茶的美妙与迷人。

他作的《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中说道:人间有味是清欢”,讲述着淡泊悠然的茶道美学,更讲述着人生如茶的真谛。

他一生为茶立传,用茶的品性来阐述君子人格,赋予了更加深刻的茶道思想属性。

将茶叶拟人化,讲述茶叶的来龙去脉,在茶中寄托情怀,在茶中排解苦闷,在茶中品读人生,在茶中治愈内心,在茶中与自我和解。茶,可饮,可读;可观,可闻;亦可听,可语。更是一语道出了:“淮南茶,信阳第一”的千古定论。

此外,唐代茶圣陆羽所著《茶经》中也有提及:“淮南茶,光州上。”也就是说,唐代八大茶区的淮南茶区,光州茶为上品。同一时期,信阳毛尖曾一度成为皇家贡茶,民间难以饮用。宋人苏东坡对信阳毛尖的赞美,进一步巩固了信阳茶在淮南茶中的地位。有了文学作品的加持,“信阳毛尖”的声誉也可谓是实至名归。

豫风楚韵·山水茶都

信阳——位于中国中部地区,南临大别山,西临桐柏山,被誉为三省交界处的豫南明珠,淮河蜿蜒流经的城市,勾勒出一幅优美的画卷。信阳位于南北重要的自然分界线秦岭淮河之北,成为中国地理上一段重要的南北分水岭,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孕育出不一样的毛尖绿茶,使其具有独特的风味和优良品质。

自古香茗出深山,好山好水出好茶。

信阳的茶好,得益于大自然的馈赠。有道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信阳的山水,为信阳的毛尖茶提供了绝佳的栖息之地。

俗话说:“高山云雾出好茶”,作为北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区,雨热同季造就了蜿蜒山丘间的云生雾化,高山的云雾则改善茶叶内质,从而提高茶叶中的氨基酸、叶绿素以及芳香物质等的含量;再者就是高山土壤的有机物质的丰富含量,可使得茶树茶叶所生长的营养成分更为齐全;另外高山气温有利于改善茶树茶叶内质,从而使得茶叶的涩味减轻,这为茶叶滋味的鲜爽甘醇提供了物质的基础。

再加上信阳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湿润、降雨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季节变化明显,凭此天时地利,因此成就了闻名遐迩的绿茶名品——信阳毛尖。

信阳毛尖主产区位于大别山山脉,是中国驰名的十大名茶之一,以外形细圆紧直、色泽翠绿、白毫显露、形美、香高、味长而久负盛名。信阳产茶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茶园主要分布在车云山、集云山、天云山、连云山、云雾山、震雷山、何家寨、鸡公山、灵山寺等群山峡谷之间。这里地势高峻,一般高达四百米至八百米以上,群峦叠翠,溪流纵横,云雾缭绕。

这里还有豫南第一泉,“黑龙潭”和“白龙潭”,潭身周围群山环绕,茶树郁郁葱葱。明代文坛领袖何景明在信阳归隐那几年,常登高于众山之巅,当黑龙潭出现在眼前时,思绪被眼前的飞流瀑布所俘获。一泓清凉从侧脸飞驰而下注入,干净清澈,明亮刺眼。瀑布之下,水气蒸腾,上接云汉,其滚滚洪流,折而复聚,飞泻而下,连冲三关。

仰望瀑顶,群峰若浮动,巨瀑如海倾,水沫飞溅,如万斛明珠般,冲击着宽广的潭面,流淌出一幅掩映在茶树怀抱中的天然画卷。如此美景,心中不由感慨万千,随即留诗一首:

“川流一曲抱,峭壁万年开。白石传杯坐,青天送月来。蛟龙亦自舞,鸥鹭岂相猜。谁识仙潭上,天公此钓台。”

又有清代诗人张铙来此寻源访古,临水登山,曾赞曰此潭:“立马层崖下,凌空瀑布泉。溅花飞雾雪,暄时向晴天。直讶银河泻,遥疑玉洞开。缘知龙伯戏,击水不能回”。这云雾弥漫之地,丝丝缕缕如烟之水气,滋润了肥壮柔嫩的茶芽,为制作独特的信阳毛尖,提供了天然的条件。

而人们,又常以“雾锁千树茶,云开八仙峰,香飘千里外,味在一杯中”来说明高山茶与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

作为河南“南大门”的信阳,尽得“江南之北国、北国之江南”的天时地利。依托“一带一路”的政策,“因茶而兴、以茶扬名”,从小小一片茶叶,联通世界,无远弗届。

历史上,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在这里交融,形成一派得天独厚的“豫风楚韵”。

大别山北麓缥缈的云雾,成就了闻名遐迩的绿茶名品——信阳毛尖。

春归·茶至

雨生百谷,追随节气,也成就了茶叶最得意的时光。

江南春雨催新茶,又到春茶飘香时。清明前后,在和风细雨滋润下,与青山绿水相依的美丽茶园,变得更加翠绿欲滴。一株株茂盛的茶树,欣欣然长出了嫩嫩的叶片,闪闪发光,茶香四溢,漫山遍野弥漫着一种扑鼻的清香味。“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一眼望去,到处都是万物复苏,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俗话说:“清明见茶,谷雨见茶”,“茶山遥望与天连,薄雾如纱罩翠田。”每年的三月中旬到五月底都是茶叶采摘最好的时节,也是全年品质最好的时期,更是茶农们最为忙碌的时刻。

信阳毛尖按季节主要分为明前茶、雨前茶和春尾茶,夏茶,秋茶和冬茶,其中尤以明前茶最为上佳。

明前茶指的是清明节前,采摘而制成的茶叶。这一时期的采摘的鲜叶,受虫害侵扰少,芽叶细嫩,色翠香幽,味醇形美,是茶中之极品。

同时,由于清明前气温普遍较低发芽数量有限,生长速度缓慢,能达到采摘标准的少之又少,所以又有“明前茶,贵如金”之说。

谷雨暮春 万物逢长

雨前茶,即谷雨前采制而成的茶叶。

谷雨,源自古人“雨生百谷”之说。

古人将谷雨时节的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萍始生;二候鸣鸠拂其羽;三候戴胜降于桑。“杨花落尽子规啼”,柳絮纷飞,牡丹吐蕊,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浮萍开始生长,布谷鸟唤醒人们播种,茶农们开始采摘忙,谷雨后雨量也开始增多……

这个时节气温适中,雨量充沛,茶叶的生长正在含苞怒放,一芽一叶正吐芳华,雨前茶虽不及明前茶那么细嫩,但积累的内含物质更为丰富,因此,雨前茶的滋味更为鲜浓更为耐泡些。

“纤指采幼叶,细腰粗箩筐”。嫩生生的鲜叶采回后,放在大竹匾上晾着,锅烧得很热,将筛选好的茶叶撒到锅里“杀青”。霎时,噼噼啪啪响声四起,双手不停地在锅里翻动搓揉,揉中带炒,炒中有揉,火候全靠手感掌握。一时间,满室茶香四溢、清香绕梁、那份独特的香气让人陶醉,仿佛在聆听着茶叶诉说着千年的故事,让人沉醉其中,品味着岁月的静好。

“正好清明连谷雨,一杯香茗坐其间”。泡一杯新茗,淡淡的馨香扑鼻。一叶叶茶,宛如从春天的梦中刚醒,展露优雅姿态。一芽一嫩叶或一芽二嫩叶,有的像古代兵器长枪上挂着的旗,有的像雀子的舌头,有的像旧时女子用青黛画的眉,如雀舌,似旗枪,好似翠眉……轻啜两口,缓缓咽下,香气怡人,醇厚悠长。雨前茶耐泡,几杯后茶香不减。

难怪茶人许次纾在《茶疏》中说:“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这足以说明谷雨时节确实是最为适宜采摘春茶的时候。

如果非要在时间上划个等级,那么明前茶就是茶中极品,雨前茶就是茶中上品,春尾茶就是一级品。

春尾茶一般在春尾末期采制,时间上也就是阳历五月底,和明前茶、雨前茶相比较,条形略差些,但是耐泡好喝。

这个时期的茶叶,虽然芽叶较细小,内含物有所减少,但品质仍然不错。尾茶的氨基酸降解较快,鲜爽度不如头春茶好喝,可能是含有较高的茶碱,影响其口感。

尽管春尾茶的品质不如头春茶,但其性价比较高,对于追求性价比的茶友来说,春尾茶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

夏日·茶诗

“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

夏日的阳光轻抚在嫩绿的茶叶上,点缀出一片明亮如画的景色;透过杯底,看茶叶在水中轻舞,如同夏日般的微风拂过树梢。按节气划分,夏茶通常在5~7月采摘制作,夏茶干茶色泽较暗,为灰绿色,茶梗细长,叶片薄,叶质粗而硬。

夏季是万物疯长的季节,夏茶生长速度较快,茶叶内质积累较少,再则夏季日照强烈,夏茶中花青素、多酚类、咖啡碱类物质含量会大大增加,使得其滋味苦涩加重。虽得其苦,倒也别具风味。人生路上,又有谁能一帆风顺,毫无苦涩呢?人生如茶,有苦、有甜、有淡然。而我们却享受“苦后回甘,涩后生津”的历程。

五行之气相生相克,夏日炎炎,亦有寒凉。如此闷热的天气,品味一口毛尖绿茶,仿佛舌尖上的清凉拂过,带来丝丝凉意,顿能清热去火,生津止渴不好吗?

戴叔伦曾在《春日防山人》写到:

“远访山中客,分泉谩煮茶。相携林下坐,共惜鬓边华”。

人生能有一知己,山高路远不足俱。

两鬓花白老者携坐林间茶意人生,一起分泉烹茶,品茶谈心,淡泊安宁,尽享惬意时光,岂不快哉。

秋日·茶语

“秋茶新采绿如茵,香韵悠长似故人。”

秋叶飘零似雨,风起舞于空中,没人知道在这丰收的季节里,多少脉络破碎融于泥土,多少金色暖阳归于寒凉。这是一个充满丰收喜悦的金色时节,这也是一个充斥伤怀感时的凄凉时刻。但不管怎样,茶却始终没有淡出人们的视线。古人言“春茶苦,夏菜涩,要好喝,秋白露(指秋茶)”。

秋季气候介于春夏之间,在秋茶后期,气候虽较为温和,但雨量往往不足,会使采制而成的茶叶显得较为枯老,特别是茶树历经春茶和夏茶的采收,体内营养有所亏缺,因此,采制而成的茶叶,内含物质显得贫乏。在这种情况下,不但茶叶滋味淡薄,而且香气欠高,叶色较黄,所谓“要好吃,秋白露”,其实,说的是茶叶“味道和淡”罢了。

冬日·雪片

一年初始应以茶为开场,一年终末也应以茶收关。“红焙浅瓯新火活,龙团小碾斗晴窗。”冬日饮茶带来的不仅仅是健康,更带来了一份温暖、一种平静。冬茶又叫冬片,冬茶在别的茶类里还有个名称叫作雪片,是一个很美的名字。

每年10月下旬霜降以后采制的茶,一般就可以称为冬茶了。这时的天气万物毕成,毕入于戌,阳下入地,阴气始凝,是一年之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时节。霜降节气后,冷空气活动愈加频繁,昼夜温差变大,茶芽受短日照和低气温的影响,代谢合成的多酚类物质减少,茶中的大分子糖类物质也会水解成小分子糖来提高细胞液的浓度,降低凝固点。一系列的茶树自然生理反应,使得冬茶茶​香更胜于于秋茶。

红茶·优雅

如若寒风凛冽的冬天里,若有一人为你递上一杯暖暖的热茶,你的心会有一丝悸动吗?那红茶就首当其冲。秋季养生,红茶中内含的成分赋予了它多种保健功能,尤其是养胃,红茶得算是茶中翘楚。红茶味甘性温,善蓄阳气,生热暖腹,可以增强人体对寒冷的抵御能力,是冬季最适饮的茶类。

中国红品类繁多,百花齐放,而信阳红茶属于工夫茶中的后起之秀。

说起信阳红,也叫“信阳红茶”,属于红茶类,是用信阳毛尖青茶作为原料、经过加工全发酵而成的红茶新贵,与毛尖绿茶一脉相承。原料以嫩芽为主,经分级、萎凋、揉捻、发酵、烘培等工艺制作而成。从外形上看,信阳红茶条索紧细,色泽乌棕显金毫,冲泡后内质香气甜香持久,汤色红亮清澈,口感醇厚清爽,绵甜厚重等特点。

养生之道,贵乎御寒保暖,提高抗病能力。红茶甘温,可养人体阳气,且汤色姻红,给人感觉以温暖。茶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糖,生热暖腹,能增强人体抗寒能力,还可助消化、去油腻。又可对胃肠道进行生理调节和疾病预防控制,从而改善胃肠道菌群结构、保护胃肠粘膜以及促进吸收消化等等。

这么好的红茶,怎么不让人夸它呢?

天凉之际,泡上一杯暖暖红茶,“红泥炉边,静听雪。人间新冬,慢煮茶。”

喝茶赏蒲,怡情养性,可静心。茶香,是茶的灵魂,是茶的韵味。品味茶香,是嗅觉的享受,更是心灵的感受。茶香中蕴含着大自然的精华,也沉淀着千年的文化底蕴。

品茶看心境,也看心情,而恰好你来,恰好我在,便是春和景明。甚至为那一杯茶,不为风雅,只为清你心,倾我情。

宋人杜耒笔下的《寒夜》道出君子之交醇如茶: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诗人以茶当酒,月下赏梅,围炉清谈,有茶有月,有好友,纵是无酒也消愁。

又有宋人陆游的《雪后煎茶》,写出诗人冬日里的精致生活:

“雪液清甘涨井泉,自携茶灶就烹煎。”

此时情绪此时天,无事小神仙,一个大雪纷纷的日子,一套精美的茶具,一树盛开的梅花,一份好心情,书香作伴,享受清甘的雪液,体验寒炉对雪烹茶的过程,感受茶的味道,享受那份清净与淡泊。

古往今来,历代文人墨客都对茶情有独钟,他们通过品茶、咏茶来抒发情感、陶冶情操。茶,不仅是一种生活的艺术,更是一种心灵的寄托。

唐代郑遨的《茶诗》中:“夜臼和烟捣,寒炉对雪烹。”描绘出诗人用寒炉对雪烹茶,展现了冬日里茶的独特风味和诗意。再如宋人徐照的《和翁灵舒冬日书诗三首·其一》”石缝敲冰水,凌寒自煮茶。”还有清代大须的《暮雪》:“呵笔难临帖,敲床且煮茶。”嘘气使笔融暖,临摹字帖,一边吟诗敲击床板作节拍,一边烹茶,悠闲自得。

无不展现了诗人冬日里的自得其乐和描绘出诗人冬日里的雅致生活。

一杯茶的绽放,牵动着一座城的开放。

一缕香一座城,一盛会一桥梁,千百年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老区人民爱茶、嗜茶、种茶、以茶为媒、与茶结缘、以茶会友、因茶结亲,广结茶缘,并在时代的不断变迁中,保存了本地原生态民族的茶食、茶饮、茶俗、茶事、茶礼等茶道文化,让信阳毛尖茶与民族文化、生态文化、深度融合、交相辉映,形成了悠久灿烂、别具一格的茶文化。

如今,信阳毛尖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崇尚,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内省外修的东方智慧,深深嵌入人们的生活,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品信阳毛尖茶,陶醉于一杯温暖的茶汤,在一抹茶香中,仿佛徜徉进了茶都信阳的高山深处。

又是一年采茶时,信阳毛尖香飘溢。

2024年5月18日

亲爱的友友们:感谢您的阅读,在关注我的同时,请不要忘了在评论区留下您精彩的言论;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晓明吧!

(原创作品 禁止转载 截取 违者必究)

图片来自网络,如涉侵权,联系删除

珊瑚美人鱼(观赏用,海水鱼)商品编码

花茶泡法的正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