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凤凰鱼观赏网

钩饵与漂尾径的搭配变化,钓目相同下的钩饵状态差异

12-20

钩饵与漂尾径的搭配变化,钓目相同下的钩饵状态差异


这其实也是说明仅靠调钓目差不能确定钩饵状态的一个例证。如果仅仅是说明这个问题,我完全不必专门再写这一篇。因为前面针对这个问题已经文章视频很多了。

这次主要是想让钓友们明白,对于不同尾径的浮漂,即使同样的钩饵,在捋漂长度一样,或者漂目变化一样的情况下,钩饵状态的改变差异巨大。从而让钓友直观看到,钩目G,或者,一个钩饵整体压漂目数Z,即钩饵相对漂尾径的轻重程度,对钩饵状态的决定性作用。

以前对于漂尾径的对比,我为了说明问题,作为对比的两支漂尾径差异较大,比如,一个1毫米,一个2毫米。这次就拿普通垂钓常见的两个尾径来对比,漂1为鲫鱼漂,尾径1毫米,漂2为鲤鱼漂,尾径1.4毫米。一目长度都是1.2厘米。

先补充一点小知识。根据浮力定律,由于漂2的尾径是漂1的1.4倍,那么,同样长度的漂尾入水,漂1的浮力增量就是漂2的近2倍(体积比等于底圆直径的平方比,1.4的平方为1.96,约为2。由力学平衡可知,浮力增量比等于漂下所带钩饵比。换句话说,如果两漂带同样钩饵,则两漂下降目数比等于两漂尾径的平方反比。也就是说,同样的钩,或者饵,在不同尾径的漂上测得的钩目饵目,等于漂尾径的平方反比。见图1。


图(1)的a就是尾径分别为1毫米和1.4毫米的两支漂,都无钩调6目。图(1)的b就是这两支漂下都挂同样的一个单钩饵,如果这个单钩饵压漂1的漂尾3目的话,则,压漂2的漂尾1.5目。(平方反比)。此时,漂1的单钩单饵调目就是3目,漂2的单钩单饵调目就是4.5目。(漂1的单钩单饵整体压漂目数Z1就是3目,漂1的钓目区间长度也就是3目,漂2的单钩单饵整体压漂目数Z2就是1.5目,漂2的钓目区间长度也就是1.5目)。

由夹逼准则调钓法可知,对于漂1来说,挂上双钩饵的钓目只要在3目至6目之间,就是在钓顿半段。钓目为3目时,就是钓一悬一沉。而对于漂2来说,挂上双钩饵的钓目必须在4.5目至6目之间,才是在钓顿半段。钓目为4.5目时,就是钓一悬一沉。 如果在漂1下再挂一个钩饵,则漂目再下降3目,变成平水。即对于漂1来说,双钩双饵调目为平水。由夹逼准则调钓法可知,对于漂1,钓目在平水至3目之间时,就是在钓灵半段。钓目为平水时,就是钓浮。

如果在漂2下再挂一个钩饵,则漂目再下降1.5目,变成3目。即对于漂2来说,双钩双饵调目为3目。由夹逼准则调钓法可知,对于漂2,钓目在3目至4.5目之间时,才是在钓灵半段。钓目为3目时,就是钓浮。

由上可知,如果两漂初始无钩都调6目,挂双钩饵都钓3目,则漂1的钩饵为一悬一沉,漂2的钩饵却在钓浮。都钓4目,漂1的钩饵为顿半段,漂2的钩饵却在灵半段。可谓差异悬殊。

而且,漂1可以从3目钓至平水,漂2最少只能钓至3目。除非换用较大钩饵,才能使钓目减小,而且不至于钓浮。

为了彻底说透这个问题,不妨再做个对比。见图2。


图2的a就是这两支漂都单钩饵调3目。图2的b就是都钓5目时,漂1的钩饵状态为顿半段,漂2的钩饵却躺底,两子线也躺底,钓铅坠轻触底。图2的c就是都钓1.5目时,漂1的钩饵状态为灵半段,漂2的钩饵在钓浮。

可见,对于同样的钩饵,同样长度的钩饵初始状态,不同尾径的漂,当捋漂以改变同样的钓目时,钩饵状态的改变差异巨大。

用最浅显的话来说,对于较细尾的漂1,本来钓3.5目顿半段,捋捋漂钓目多了2目,钓5.5目,则还是在钓顿半段。对于较粗尾的漂2,本来也钓3.5目顿半段,捋捋漂钓目多了2目,钓5.5目,则已经钓铅坠轻触底了。同样的钓目减少2目,对于搭配的不同尾径的漂,同样的钩饵,其状态改变的程度可以相差悬殊。

换句话说,对于较细尾漂,由于钩目饵目增大,灵顿两半段的钓目区间也就加大,所以,可以在较大的钓目变化范围内,还保持特定的钩饵状态。对于较粗尾漂,由于钩目饵目较小,灵顿两半段的钓目区间也就较小,所以,稍微多于钓目区间的钓目变化,就会使钩饵状态发生很大变化。

所以,除了增加钩饵重量以增加钓目区间以外,减小浮漂尾径,也是增加钓目区间提高地形适应能力的一种办法。也就是保证钓组静灵敏度的一种好办法。

回忆一下,早前关于钓组动灵敏度的文章,漂尾径的减小,将以平方级别增加钓组动灵敏度里的位移灵敏度,也就是鱼口漂相长度。就上述例子来说,如果轻口弱口鱼只能使漂2的漂尾下降1目,则可以使漂1的漂尾下降近2目!

另外,还是钓组动灵敏度里面,尾径与钓组(即漂尾)运动速度(钓组动灵敏度里的速度灵敏度)为反比相关。如果轻口鱼只能使漂2的漂尾的平均下降速度为1厘米/秒,则能使漂2的漂尾的平均下降速度为1.4厘米/秒! 可见浮漂尾径在调钓赋予钩饵状态以保证钓组静灵敏度和钓组搭配以保证钓组动灵敏度两方面的极端重要的作用。有兴趣的钓友不妨翻看一下。

银摩利鱼

钓鱼线大小型号怎么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