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1368-1644年)是中国书画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绘画与书法,是在沿着宋元传统的基础上继续演变发展。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渐稳定、文化艺术的发达,出现了一些以地区为中心的名家与流派。整个明朝一代书画艺术的演变发展,大致可分为前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但也不能截然分开,而是相互交替衔接的。
明代中叶以前,基本上没有专门的人物画家,戴进、吴伟、唐寅、仇英等都兼善人物。明代后期,人物画的成就要高一些,也出现了较重要的人物画家。最著名的有八大山人、曾鲸、陈洪绶、丁云鹏、董其昌、徐渭、张宏、崔子忠等。这里我们一起分享董其昌精品绘画作品。
董其昌(1555年2月10日—1636年10月26日),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市)人。明朝后期大臣、书画家。正如李志敏所说:“主张学古变古,但在书法神韵问题上的迷信观念,却比古人尤有过之”。
万历十七年,考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一度担任皇长子朱常洛的讲官。历任湖广提学副使、福建提学副使、河南参政,因病辞职。泰昌元年(1620年),明光宗朱常洛继位,授太常少卿、国子司业,参修《明神宗实录》。天启五年(1625年),出任南京礼部尚书,因事辞官。崇祯五年(1632年),出任太子詹事。崇祯七年(1634年),回归乡里。崇祯九年,去世,谥号“文敏”。
董其昌擅于山水画,师法于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青绿设色,古朴典雅。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北宗”论,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兼有“颜骨赵姿”之美。存世作品有《疏林远岫图》《烟江叠嶂图》《林和靖诗意图》《林和靖诗意图2》《夏木垂阴图台北》《岚容川色图》《秋兴八景图》《赠敬韬仿古山水》《山阴修褉图兰亭合璧》《葑泾访古图》《西岩晓汲图》《钟贾山阴望平原村景图》《昼锦堂图》《书锦堂图》《岩居图》《高逸图》《山水长卷》《青弁图》《青绿山水》《山水图册》《林杪水步图》《夏木垂阴图北京》《延陵村图》《仿倪山水扇》《墨卷传衣图》《仿云林笔》《仿黄鹤山樵》《佘山游境图》《仿古山水图》《董范合参图》仿黄公望山水》《集古树石画稿》《关山雪霁图》《赠稼轩山水图》《书画合璧》《洞庭空阔图》《仿巨然山水》等
明代末期董其昌《疏林远岫图》赏析
董其昌《疏林远岫图》纸本墨笔,纵98.7厘米,横38.6厘米,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此图为近景画,坡石错落,勾勒圆浑。坡上疏林,用笔虽简却各蕴姿态。水面空旷,一山耸峙,在平远的构图上颇见险势。整幅画简洁朴拙,萧散空灵。
明崇祯癸酉冬,致仕在家的袁可立(号节寰)病重,其子户部主事袁枢(袁伯应)上疏请假回乡探望老父,顺路探望年伯董其昌,董其昌为故友袁可立作此诗画一幅,并通过年侄袁枢带给其父。
明代末期董其昌《烟江叠嶂图》赏析
董其昌《烟江叠嶂图》手卷,董其昌 1620年作《临王晋卿烟江叠嶂》手卷纸,尺寸:纵29.5厘米长184.5厘米,王时敏曾藏。张伯英、许麟庐跋,张伯英题引首。上海博物馆藏。
明代知名画家董其昌《烟江叠嶂图》,为其“平生最得意之作”,存世的有上海博物馆藏本和台湾故宫博物院藏本,两幅画画面完全一致,有如“双胞胎”,过去一般认为台湾所藏为真品,上博所藏为赝品。但钟老师研究发现,尽管台湾藏本有乾隆、嘉庆印鉴,但从笔法、线条、用墨等多角度分析,台湾所藏都显得大为逊色,笔力滞弱,用墨缺乏神采,尤其云山的画法没有烟云流动之感,应为赝品。
明代末期董其昌《林和靖诗意图》赏析
《林和靖诗意图》纸本墨笔纸本,墨笔,纵88.7 厘米,横38.7厘米 甲寅(1614年)作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是根据北宋诗人林和靖的诗意而创作的,董其昌时年60岁。林诗为“山水未深鱼鸟少,此生还拟重移居。只应三竺溪流上,独木为桥小结庐。”此图又名《三竺溪流图》。图中峰峦起伏,林木葱郁,溪水潺湲,茅屋草舍点缀其间。画家以深远法构图,运笔疏淡,用墨细润,得倪瓒遗韵,具秀逸清幽之气韵。溪流将山水林木断为三重,远山脚下置茅舍数间,以点明“结庐”的画意。
明代末期董其昌《林和靖诗意图》赏析
《林和靖诗意图》此图又名《三竺溪流图》绢本设色纵:154.4厘米,横:64.2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庚申(1620年)作
题识:山水未深鱼鸟少,此生还拟重移居。只应三竺溪流上,独木为桥小结庐。董玄宰。庚申七夕之朝舟济黄能浦题。董玄宰。
此图是董其昌根据北宋诗人林和靖的诗意而创作的。林诗为:“山水未深鱼鸟少,此生还拟重移居。只应三竺溪流上,独木为桥小结庐。”作品构图以深远兼平远法,画面设色以浅绛青绿为主调,温润淡冶,表现出画家在设色山水画中所追求的平淡天真之意。
这是董其昌66岁时的作品。图绘峰峦重叠,林木葱郁,屋舍点缀其间。构图紧密,兼用平远与深远法,讲究开合起伏。干笔、湿墨并用,青绿、浅绛结合,多种画法融合。格调清秀精致,高逸淡雅,很好地表现了林逋诗中的意境,是董氏设色画的代表作。
明代末期董其昌《夏木垂阴图》赏析
《夏木垂阴图》轴,明,董其昌绘,水墨纸本,纵321.9厘米,横102.3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董氏由鉴赏家吴廷处观览董源同名之作,后追仿此画,并加入黄公望的笔意。全幅山石树木上下相对,左右开合,浓墨留白强烈对比。成功运用水墨浓淡乾湿及点线技法,呈现江南山水秀润华滋之态,观者亦可感受夏日树荫的凉爽清幽。董氏由临摹仿古入手,终至「集其大成」,塑造出诸元素重组的「胸中丘壑」。此轴为其中、晚年佳构,如此巨幅山水极少见。
明代末期董其昌《岚容川色图》赏析
《岚容川色图》纸本墨笔 139×53.2厘米1628年作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是董其昌74岁时创作的,是其山水绘画的代表作品之一。作品作于此年的中秋节。通过题跋,可以知晓此图所追仿的是明代中期“吴门画派”宗师沈周的同名画作,但在笔墨表现上却有意与沈周的风格拉开了距离:生拙的略带不和谐意味的树石造型,带有一定变形倾向的山体走势……最后画家将这一些特征明显的表现因素,都用湿润氤氲的笔墨作了统一,显示了画家在表现更倾向于笔墨趣味(尤其是墨趣,这为追随他的松江画家们继承,所以致后来画史上有“吴门派”重笔,“松江派”重墨之说)。这显然与沈周画作所注重的酣畅雄壮的笔墨与严谨的树石丘壑形象并重融合的风格截然不同,令这幅画作散发着董氏自家的独特魅力。
此图以笔墨表现为主旨,意在聊写胸中丘壑。作者在静观自然景象的基础上,以娴熟的笔墨技法阐释自己对自然山川的本质感悟,它超越了山水云树的具体形貌,以形写神,故图中每一景、每一境虽都不是自然景观的真实描绘,但却可从其谨严的笔墨塑造中领略到真山实水的存在。近景形态各异的树木,互有遮掩地生长在凹凸不平的坡地上。树干以短线条双勾,高低不同且有曲直变化,干体以淡墨或皴或晕,增强了其明暗效果及立体感;树叶表现得更为丰富,有的以侧锋卧笔大点横贯,有的浓淡墨相互交叠,有的直接落笔画线成叶,有的则以线勾双边成夹叶状,各具神采。山石凹凸向背分明,峭丽中含淡逸之意。
明代末期董其昌《秋兴八景图》赏析
董其昌《秋兴八景图》册页,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这套册页,共八开,每开都有作者行楷题记及署款。乃作于庚申八九月间的北航舟次,历时二十余天,途中经过江苏省松江、苏州、镇江一带。
《秋兴八景图》为董其昌的精品之作,共八开,所写为作者泛舟吴门、京口途中所见景色。图中峻拔的山头,沉重的石块,深邃的溪谷,弥漫的烟雾,各尽其态。既有草木葱茂、风雨迷蒙的江南丘陵特点,又有沙汀芦荻、远岫横亘的水乡情调, 亦有江天楼阁、彩舟竞发的江上景色。每幅皆构图精巧, 意境高远, 韵味充足。笔墨则集宋元诸家之长,形成苍秀雅逸的画风。此处选刊两页供欣赏。
明代末期董其昌《赠敬韬仿古山水》赏析
《赠敬韬仿古山水》册,明,董其昌绘,绢本,水墨,7开,每开纵30.7厘米,横28.3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册为董其昌赠敬韬而作。时隔11年后敬韬出世,董氏重题。据董氏自题为八幅,现只七幅,不知何时失去一幅。据画中所题可知此册作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三月三日,董其昌时年57岁。重题于明天启二年(1622年)二月十九日,董氏时年68岁。
第一开,本幅自题:“仿黄子久,玄宰。”
此图写深山隐居之景。远景峦峰坡石跌宕交错,近景溪水自林中流出绕至山后,林木葱茏,幽清深静。
第二开,本幅自题二则,左下方题:“岁在辛亥稧日写小景八幅。董玄宰。”左上方题:“辛亥笔,今日至霍社湖分司署中,敬韬出以见示重题。其昌。时壬戌二月十九日。”
此图仿元代倪瓒的笔意及构图,以平远的章法、淡逸疏朗的笔墨意趣突出表现杂树之态,树后可见溪亭远山。层叠的坡石连勾带皴,墨色浓淡变化相宜。远山以干笔皴擦,意境空濛。
第三开,本幅自题:“仿黄鹤山樵。玄宰。”
采用一河两岸式的构图,近景坡石上有杂树一组,远山的画法为披麻皴、解索皴互用,间以渴笔点苔,有王蒙遗法。
第四开,本幅自题:“玄宰戏墨。”
图绘溪林间屋舍小桥,幽亭远山。山石连勾带皴,细而刚,曲而韧,略有倪瓒笔意。
第五开,本幅自题:“玄宰画。”
图中溪畔悬崖,树木高耸,树前茅屋丛篁,溪水环绕,有远岫横亘的水乡情调。
第六开,本幅自题:“仿米元晖。玄宰。”
画面近景溪岸丛树,远景峰峦叠嶂,云雾团团。表现出云雨迷濛、变幻莫测的江南的自然景色。
第七开,本幅自题:“玄宰画为敬韬社兄,辛亥春稧日。”
图画近景丛林,江水宽阔,远岫嶂叠。用笔以黄公望的技法为主,笔法圆润,皴染结合,意境幽深。
明代末期董其昌《山阴修褉图兰亭合璧》赏析
《山阴修褉图兰亭合璧》卷,明,吴继善绘、董其昌书,画纵24.5厘米,横132.5厘米,书纵24.7厘米,横191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明代末期董其昌《葑泾访古图》赏析
《葑泾访古图》轴,水墨纸本,纵:80.0厘米,横:29.8厘米。 1602年作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董其昌长于山水,注重师法传统,题材变化较少,但笔墨造诣很高。所画山川树石,墨色分明,用笔柔中有刚,拙中带秀,清隽雅逸,以平淡天真取胜。他早年的作品比较少见,《葑泾访古图》被认为是他开始有自己风格的成熟期作品。
是幅为董其昌四十八岁时所画,仿董北苑笔意。作品的左上角有董其昌自己的跋语:“壬寅首春,董玄宰写。”壬寅是万历三十年(1602)。跋语旁边有补注:“时同顾侍御自樵李归,阻雨葑泾,检古人名迹,兴至辄为此图。”樵李指嘉兴,是项元汴的故乡。图中山壑重峦,古树高拔,苍苍莽莽,小桥溪水,村落人家,境界高逸。画坡石或用披麻皴,或用折带皴,淡墨枯笔,干湿皴擦,整幅画面有墨色苍润之感。
明代末期董其昌《西岩晓汲图》(又名青绿山水图)赏析
《青绿山水图》又名《西岩晓汲图》轴,明,董其昌绘,绢本,设色,纵117厘米,横46.1厘米。
本幅行书自题三则。
右上方题:“以水笔蘸墨成画,亦泼墨之小变。丁未秋七夕前二日,玄宰画题。”下钤“董其昌印”。引首印“画禅”。丁未为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这一年董氏53岁,即辞去湖广学政的第二年,闲居里中时画此图。
左上方题柳宗元七言诗《渔翁》一首:“渔翁夜向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人)心云相逐。董玄宰。”(原诗见《全唐诗》卷三五三)下钤:“太史氏”、“董其昌”。
左中部题:“士抑兄时以不多得余画为恨。此图为儿子和所藏,陆君策殊演赏鉴,欲夺。余谓当衮多益寡,且使士抑得以夸君策。君策自工画,又无事,此布教也。辛亥春正二日董玄宰。”辛亥为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董其昌时闲居里中。
藏印有“柯亭鉴赏”、“蔡氏收藏”、“古歙洪易门鉴赏印”等。
此图又名《西岩晓汲图》。画面左虚右实,半壁以S形构图画危崖巨耸,给人以新奇感。崖下近树数株,湖水寂静无波,芦荻中点缀小舟,崖上松柏丛丛。此图以石青、石绿敷染勾画,芦荻、渔舟用细笔勾出,树叶用没骨法,浓淡融合,富于变化。山石用润笔连皴带擦,突出了奇峰。作品墨色苍润,静穆清幽,为董氏中期的得意之作。
明代末期董其昌《钟贾山阴望平原村景图》赏析
《钟贾山阴望平原村景图卷》,明代,董其昌,手卷,金笺墨笔,纵28.2厘米,横252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画中山石用中锋细笔勾写轮廓,继以短笔浓点或卧笔长皴表现阴阳向背。画树运笔率意,注重枝枒曲直姿态。构图平远开阔,呈现出江山无尽的悠远之趣。董氏以自己崇尚的南方山水画名家惠崇、巨然之笔意绘制此图,愈加体现出从容恬静中蕴含的冲淡平和的文人气息。
明代末期董其昌《昼锦堂图》赏析
《昼锦堂图》绢本设色青绿,纵41厘米,横1312厘米,吉林省博物馆藏。
款识:宋人有温公《独乐园图》,仇实甫有摹本,盖画院界画楼台,小有郭恕先、赵伯驹之意,非余所习。兹以董北苑、黄子久法写《昼锦堂图》,欲以真率,当彼巨丽耳。董玄宰画并记。钤印:画禅(朱文)、董其昌印(白文)
《昼锦堂图》是董其昌青绿山水的代表作。画中的昼锦堂是北宋仁宗时宰相韩琦的别墅,欧阳修曾为撰《昼锦堂记》,此记董其昌以行书录于卷后。图中坡石逶迤,林木茂盛,水面开阔,远岫隐现,观之令人欲游其中。图中丛树掩映之间,数椽茅屋,临水傍山当是韩琦的昼锦堂了。全图无墨线勾勒,纯以颜色写出。山石先以重色勾皴,再敷赭石、石青、石绿等色,或晕染,或接染,显得浑朴醇厚而灵动,并具有整体的装饰感。树根坡间的点苔多以花青为之,显得聚散有致,浓淡得宜。杂树的造型简朴严明,树叶的画法手法多样而真率浑成,相映成趣。纵观全图,只有少数地方用了墨色,且多是作为必不可少的色块而存在。所用颜色浓重艳丽,形成十分强烈的对比效果。其静穆、温雅及虚和淡泊的风致,为许多水墨画所不及。此画虽无年款,但从董氏书画的发展演变过程来看,应在他五六十岁时所作。画风学五代董源、北宋巨然而又有自身萧疏、秀雅的风格,可谓董氏山水画之精品。
明代末期董其昌《书锦堂图》赏析
《书锦堂图》绢本设色纵:41厘米,横:196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画是董其昌山水画中比较写实的一幅,画面设色古雅沉秀,山势绵延起伏,山石树木华滋秀丽,层次井然,虚实相映成趣,是董氏的经典之作。本幅有画家的自题诗,画上钤有“石渠宝芨”、“三希堂精鉴玺”、“御书房鉴藏宝”、“乾隆鉴赏”、“乾隆御览之宝”、“嘉庆御览之宝”、“宣统鉴赏”等皇帝的收藏玉玺。
明代末期董其昌《岩居图》赏析
《岩居图》长卷 纸本墨笔 1613年作 纵33厘米横135厘米 无锡市博物馆藏
题识:癸丑春二月,为汪履康写岩居图。董玄宰。钤印:董其昌(朱文)、太史氏(白文)。
董其昌此图以水墨作平远之景。画法近似倪云林面貌,山石树木皴法,侧笔为主,又自出己意。近处山坡一隅,树木杈枒。中部山峦起伏,草木葱茏,山脚下散布四五茅庐,有小桥临水,向前是一片空蒙的水面。此图先用淡墨勾稿,再以渐深的墨色反复勾摹,山石、树木无一处不精心为之。墨色富于变化,层次丰富,是董其昌的精心之作。卷首右上有陈继儒题记,钤白文“继儒”印。此图钤有“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御书房鉴藏宝”、“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等清内府印记。
明代末期董其昌《高逸图》赏析
《高逸图》纸本水墨 丁巳(1617年)作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题识:烟岚屈曲□交加,新作茆堂窄也佳,手种松杉皆老大,经年不踏县门街。高逸图赠蒋道枢丈。丁巳三月。董其昌。道枢载松醪一斛,与余同泛荆溪,舟中写此纪兴。玄宰又题。
此图为1617年董氏去镇江、太湖间的练湖畔访其旧友蒋道枢,与蒋氏泛舟荆溪时的即兴之作,颇似当年倪瓒弃家隐居太湖时的心境。董其昌此图采用了倪氏典型的笔墨技法,湖滨两岸的浅坡及山丘皆以干笔淡墨施以折带皴,行笔以侧锋为主,笔墨苍逸,极好地表达出倪画中萧散简远的意境,同时也反映了作者晚年身历劫乱后的苍凉心绪。但作者又非简单地仿古,近岸数株盘屈虬结的古木就充分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
《高逸图》以平远两段式章法处理画面,近画坡石松杉,中间溪水宽阔,对岸平滩浅渚,山丘数层,小溪从山丘两边延伸至远方,溪山林木处茅舍数间。全幅用笔较干,又多用折带皴法,故笔墨苍秀,意境深远开阔,表达了董其昌一贯的风格和情趣。
董氏画树有其独到的见解,他在《画禅室随笔》中写道:“画树之法,须专以转折为主……如写字之于转笔用力,更不可往而不收……但画一尺树,更不可令有半寸之直,须笔笔转去。此秘诀也。”树过于直,不免枯燥、呆板,有曲折才见变化、生意。观此图之树,确实起到了点醒画面的作用。近景之树,不仅是连接两岸的桥梁,填补了湖面的大片空白,同时也是作者刻意表现的另一主要物象,它们攲侧的走势以及相互之间纠结牵引的姿态,都使冷寂空阔的景色趋于活跃,表现了董其昌多方面的笔墨技巧。
明代末期董其昌《山水长卷》赏析
《山水长卷》纸本墨笔 纵23.3cm横200.6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题识: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滞归期。玄宰。钤印:宗伯学士、董氏玄宰。
鉴藏印钤“石渠宝笈”、“乾清宫鑑藏宝”、“乾隆鑑赏”、“三希堂精鉴玺”等。
画卷中山峦起伏,河湖穿插,屋舍散布其间。董其昌作画往往着力于笔墨技巧的全面展示,而于位置经营等方面并不经意,此卷亦然。在这幅作品中,有多种笔墨技法交互使用的痕迹,远山平缓用披麻皴法,依稀有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的笔意。近景的房舍溪桥以及点苔等用笔钝拙,又似沈周。画面整体墨色浑厚苍润,层次丰富。
画面所题诗句节录自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终南别业》一诗,但最后一句略作改动,原句为“谈笑无还期”。
明代末期董其昌《青弁图》赏析
《青弁图》纸本水墨立轴,纸本水墨,纵225厘米,横66.88厘米。现流落于(美)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丁巳(1617年)作
董其昌相當推崇王蒙,他也收藏有王蒙創作的《青卞隱居圖》,在1617年,董其昌再度行經青卞山時,他想起王蒙的創作,卻也覺得《青卞隱居圖》沒有把青卞山的神秘感完全表現出來,因此他便畫了此圖。此图师董源画法,部分采用传统的笔墨结构,但此画面平面感强,山石屈曲的结构和笔致墨法本身所形成的节奏韵律,给人一种新奇感。作为作者胸臆外化形式的笔墨,具有了更独立的审美价值。属董氏传世名作。
明代末期董其昌《青绿山水》赏析
《青绿山水图》轴,明,董其昌绘,绢本,设色,纵117厘米,横46.1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行书自题三则。右上方题:“以水笔蘸墨成画,亦泼墨之小变。丁未秋七夕前二日,玄宰画题。”下钤“董其昌印”。引首印“画禅”。丁未为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这一年董氏53岁,即辞去湖广学政的第二年,闲居里中时画此图。左上方题柳宗元七言诗《渔翁》一首:“渔翁夜向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人)心云相逐。董玄宰。”(原诗见《全唐诗》卷三五三)下钤:“太史氏”、“董其昌”。
左中部题:“士抑兄时以不多得余画为恨。此图为儿子和所藏,陆君策殊演赏鉴,欲夺。余谓当衮多益寡,且使士抑得以夸君策。君策自工画,又无事,此布教也。辛亥春正二日董玄宰。”辛亥为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董其昌时闲居里中。
藏印有“柯亭鉴赏”、“蔡氏收藏”、“古歙洪易门鉴赏印”等。
此图又名《西岩晓汲图》。画面左虚右实,半壁以S形构图画危崖巨耸,给人以新奇感。崖下近树数株,湖水寂静无波,芦荻中点缀小舟,崖上松柏丛丛。此图以石青、石绿敷染勾画,芦荻、渔舟用细笔勾出,树叶用没骨法,浓淡融合,富于变化。山石用润笔连皴带擦,突出了奇峰。作品墨色苍润,静穆清幽,为董氏中期的得意之作。
明代末期董其昌《山水图册》赏析
《山水图》册,明,董其昌绘,10开,纸本,墨笔,每开纵21.2厘米,横13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第一开,画奇峰兀立,坡陀树木,云烟缭绕。落款“玄宰”,钤“董其昌”印。对开自书:“方方壶奇峰白云图,图在吴门,尤文学家,余见而拟之。其昌。”钤“太史氏”、“董其昌”印。
第二开,画溪流两岸山峦起伏,树木丛生。落款“玄宰”,钤“董其昌”印。对开自书:“吴仲圭号梅华道人,此图仿之。其昌。”钤“太史氏”、“董其昌”印。
第三开,画溪流、山石、树木。落款“玄宰”,钤“董其昌”印。
第四开,画重峦叠嶂,云气弥漫,房屋茅舍,林木深秀。落款“玄宰”,钤“董其昌”印。对开自书:“落落长松夏寒,右丞诗中画也。其昌。”钤“太史氏”、“董其昌”印。
第五开,画远山耸立,溪流迂回。落款“玄宰”,钤“董其昌”印。
第六开,画云山、秀木、茅屋。落款“玄宰”,钤“董其昌”印。
第七开,画峰峦奇峻,林木华滋。落款“玄宰”,钤“董其昌”印。
第八开,画山峦苍莽,林木幽深,茅屋俨然。落款“玄宰”,钤“董其昌”印。
第九开,画溪岸坡沱,树木丰茂,峰峦清远。落款“玄宰”,钤“董其昌”印。
第十开,画潇湘烟云之景。落款“玄宰”,钤“董其昌”印。对开自书:“江浮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董其昌拟米元晖。”钤“太史氏”、“董其昌”印。
册后自题:“画家率然任兴,不必有所合,正是天真烂漫,若每作一幅辄名曰是某诗某景,乃大俗也。此十幅强题其二三,当落笔时不及此。其昌自题戊午三月花朝。”钤“董其昌”印。
“戊午”为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作者时年64岁。
册中所画之景多为山水树石。山石多用披麻皴、点子皴,或直接以干笔皴擦、淡墨晕染而出。所绘山峰或劲峭奇峻,或苍莽辽远,或云雾迷蒙,各具神采,饶清逸之气。董氏画树有其独到的见解,他在《画禅室随笔》中写道:“画树之法,须专以转折为主……如写字之于转笔用力,更不可往而不收……但画一尺树,更不可令有半寸之直,须笔笔转去,此秘诀也。”本册中树的画法最能体现其笔法特点和用墨层次。树干有的以短线条双勾,有的以中锋竖写而出,高低不同且有曲直变化。树叶表现得更为丰富,有的以侧锋卧笔大点横贯,有的用浓淡墨相互交叠,有的直接落笔画线成叶,充分显示了作者出神入化的笔墨技法。册中董氏虽自题仿某家某景,但主要是阐释作者对自然山川的本质感悟,以形写神,笔墨于明秀中见古拙,境界于平实中见变化,体现了画家“率然任兴”、“天真烂漫”的自家面貌。
明代末期董其昌《林杪水步图》赏析
《林杪水步图》轴,明,董其昌绘,纸本,墨笔,纵115.8厘米,横45.3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图中疏林坡渚,江水平缓,谷壑幽深,山色森郁。题“林杪不可分,水步遥难辨。玄宰画”,钤“宗伯学士”白文方印、“董氏玄宰”白文方印。另钤鉴藏印:“希逸”白文方印、“虚斋审定”白文方印、“庞莱臣珍藏印”朱文长方印、“孙煜峰珍藏印”朱文长方印。右裱边钤“韫辉斋印”白文方印、“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朱文方印。
“林杪不可分,水步遥难辨”之句出自唐大历至贞元年间、南朝谢灵运十世孙僧皎然的五言绝句《望远村》,全诗如下:“林杪不可分,水步遥难辨。一片山翠边,依稀见村远。”(见《全唐诗》卷八二〇)。庞莱臣《虚斋名画续录》卷二著录此图为《董文敏林峦幽秀图》轴。
董其昌笔下的山水晕染多于皴擦,得秀润华滋之态。布局不尚繁琐,简洁爽利,意境清幽雅致,使人观之心旷神怡。
明代末期董其昌《夏木垂阴图》赏析
《夏木垂阴图》轴,明,董其昌绘,纸本,墨笔,纵91.3cm,横44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夏木垂阴图》纸本墨笔 1619年作
这是董其昌65岁时的作品。此图截取山坡一角,其上有柳树、松柏,共三株。树木主干苍劲高耸,枝叶繁茂蓊郁。构图简洁饱满,用笔老辣迅疾,墨色浓淡得宜,生动地表现出林木枝叶纷披的景象。又以长披麻皴勾皴山石,皴还与染相结合,加上浓重的苔点,使得长满青苔的山石颇具湿润的质感。在墨色的运用上,整幅画面主要以浓墨与留白相对比,黑、白、灰关系明确,营造出清爽明丽的氛围,使观者似乎感受到夏日树荫之中的凉爽气息。
明代末期董其昌《延陵村图》赏析
《延陵村图》轴,明,董其昌绘,绢本,设色,纵78.5厘米,横30.2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延陵村图》绢本设色 1623年作
此图以鸟瞰的角度取景,描绘延陵村的整体风貌。景致丰富多变,通过山势的转折、峰峦的呼应以及烟云的空间留白,营造出广阔辽远的空间,也表现了延陵村的地理特征。然而,画面又不同于自然景致的写实再现,画家以抒情的笔调,描绘出绮丽浑厚的山峰、蓊郁奇崛的松木,以及晨雾中若隐若现的村舍,这正是在真实山水的基础之上的艺术加工,是董其昌自身创造的“奇景”。作者时年69岁,为其成熟时期的佳构。
明代末期董其昌《仿倪山水图》赏析
《仿倪山水图》扇页,明,董其昌绘,金笺,墨笔,纵17厘米,横50.5厘米。
扇页有自题:“云林作画,简淡中自有一种风致,非若画史纵横习气也。因拟其意为宏伍丈,玄宰。”钤“董其昌印”白文印。
此作从构图到用笔均仿自倪瓒。构图取倪氏标准的“一河两岸三段”模式,平波无浪的辽阔水域将近景的树木与远景的山峦分列两岸,令画面空间层次鲜明,又得平远之势。山石行笔仿倪氏折带皴法,线条勾勒以侧锋为主,笔墨整体苍逸,表现出疏朗清雅而又超逸萧疏的意境。这种“简淡中自有一种风致”的意境正是董其昌对倪氏画作最为欣赏之处,认为它“非若画史纵横习气也”。此图当是董其昌仿倪的代表作之一。
明代末期董其昌《墨卷传衣图》赏析
《墨卷传衣图》立轴 纸本墨笔,纵101.5厘米,横46.3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墨笔 1623年作
这是作者69岁时的作品。此图取倪瓒二段式构图,简远平阔。用笔秀逸率真,精妙地把握了水墨的浓淡、干湿变化,同时又以黄公望的枯笔短皴来勾擦山石,使笔致浑厚润泽又不失苍率之趣,此作堪称董氏晚年山水画佳构。
在董其昌的自题中表明了画此图的用意。其自题大意为:35年前(明万历十七年,即1589年)参加殿试得中进士,所作五道策文后被好书之人所收藏。今有从事书画交易的中间人携来再观,虽觉彼时书法因时间紧迫而不佳,但作为自己成就功名的试卷,便以此图换回墨卷,交付孙子董庭保存,以昭示诗书传家之意。
在这段自题中,出现了两个关键词语“南宫”、“策”。“南宫”一词原意指南方星宿,汉时以南宫一词比拟尚书省,后代又称礼部为南宫。明清时期,殿试由皇帝主持,除以王、公等为监试外,由礼部尚书为总管。“策”为文体之一种,古时科举试士用“策”对之,尤其是殿试之时,只考“制策”一场,故亦称策试。据《明史》卷二二八《董其昌传》所载:“万历十七年进士,改庶吉士”,则可以肯定,作者自题中所述“己丑南宫墨卷五策”,其意所指为作者当年殿试时所作五卷策文。至于十分重要的殿试策文如何能够为好事者所得,尚有待考定。
明代末期董其昌《仿云林笔》赏析
《仿云林笔》纸本水墨 1623年作 美国堪萨斯市纳尔逊·艾京斯艺术博物馆藏
此图采取两岸一水式平远构图。全画以中锋淡墨渴笔写山石林木,皴中带擦,笔法细劲,刚柔相济。巨松成双,穿插杂树屹于坡峦之上,画幅中间,亭子退居一旁,萧萧荒凉之气荡然无存,意境清新。虽题为仿古之作,但其深厚高超的艺术功力可见一斑。
明代末期董其昌《仿黄鹤山樵》赏析
《仿黄鹤山樵》立轴 纸本设色 癸亥(1623年)作 美国堪萨斯市纳尔逊·艾京斯艺术博物馆藏
图中高耸陡坡,崇山巨嶂,顶天立地,气势撼人。山石皴法,直抵王蒙解索皴法神韵,细而刚,曲而韧,一波三折。设色浅绛青绿兼用,时而用赫石或以色墨皴写坡丘,超然于王蒙笔墨之上。
明代末期董其昌《佘山游境图》赏析
《佘山游境图》轴,明,董其昌绘,纸本,墨笔,纵98.4厘米,横41厘米。 丙寅(1626年)作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题识:丙寅四月,舟行龙华道中,写佘山游境。先一日宿顽仙庐。十有四日识。思翁。钤印:玄宰。
此图是董其昌72岁时乘船畅游江南行至龙华时,回想起前一日所历之湖山佳境,兴趣所至,即诉诸笔墨,以供自娱。龙华镇位于今上海西南,镇中有龙华寺,周围遍植桃花,每遇桃花盛开之际,便有大批游人至此赏花。其所写佘山位于今江苏青浦县境内,有东西两峰,风景秀丽。相传古有佘姓者曾隐居于此,故而得名。自题中提到的“顽仙庐”为董其昌密友、书画名家陈继儒所筑,位于东佘山下。董氏以行书笔法入画,笔势秀逸简淡,笔力纯正浑穆,画面形象地展现了佘山境内湖光山色的疏淡幽静之美,并抒写了董氏厌恶党派纷争、向往幽居山野的心声。
明代末期董其昌《仿古山水图》赏析
《仿古山水图》纸本,水墨,设色,美国堪萨斯市纳尔逊·艾京斯艺术博物馆藏。
明代末期董其昌《董范合参图》赏析
《董范合参图》轴,明,董其昌绘,纸本,墨笔,纵156.5厘米,横42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自识:“江以南多元季大家之迹,燕都多北宋大家之迹。余壬申再入春明,所见甚多。始以董北苑、范华原参合为之,盖似失其故步,然海内必有评定者。癸酉夏五。玄宰自题。”钤“董其昌印”、“玄宰”印。
“癸酉”为明崇祯六年(1633年),董氏时年79岁。时董其昌在北京,无心朝政,惟以书画自娱。此前一年,董氏得董源《夏山图》(现藏上海博物馆)。
此图画群峰耸峙,草木丰茂,幽谷间有水阁屋舍掩映。作者采用范宽的正面大岭重山式高远构图,层次丰富而气势恢宏。山峦的皴法融合董源、范宽二人的“点子皴”法,略加黄公望笔意,笔墨沉厚凝重。树木多取法董源《夏山图》,兼师倪瓒,勾点清润。虽作者自识为“参合董、范”,但从作品本身看,除董、范的影响外,更多地反映出作者以元人为宗的绘画渊源以及其晚年山水画融汇诸家、自出机杼的面貌。
明代末期董其昌《仿黄公望山水》赏析
《仿黄公望山水》卷,明,董其昌绘,纸本,水墨,纵25.7厘米,横207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自题:“丙辰首春写黄子久笔意。时有明州闻尚书家藏子久图,客以见授,因略仿之。玄宰。”钤“董其昌印”。丙辰为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
鉴藏印钤“顾子山秘箧印”、“愉庭审定”、“宜子孙”等。
董其昌对元代山水名家黄公望的艺术极为赞赏,认为“元季四大家,以黄公望为冠”。他广泛搜集黄公望的传世画作,自言“黄子久画,以余所见,不下三十幅”,如其藏有黄氏的《富春大岭图》、《天池图》、《浮峦暖翠图》及《临溪书屋图》等。他对所得黄氏作品悉心体会,描摹不倦。此图便是董其昌62岁时临仿黄公望笔意创作的山水画精品。
图中峰峦绵延,于高低错落中显现出逶迤起伏的节奏感。在移步换景的设陈布势及草木树石的勾描笔法上均可见董氏对黄公望绘画艺术的传神表达。近景形态各异的树木相互遮掩地生长在凹凸不平的坡地上。树干以墨线双勾,用淡墨或皴或晕,增强了其明暗效果及立体感。树叶的表现更为丰富,有的以侧锋卧笔大点横贯,有的用浓淡墨相互交叠,有的直接落笔画线成叶,有的则以细线双勾成夹叶状。画家笔下的树木山石不重形貌而重其内在的神韵本质,同时笔墨的自身韵味也成为画家自觉地追求,这些都表现出明代晚期山水画的美学特征。
明代末期董其昌《集古树石画稿》赏析
《集古树石画稿》卷,明,董其昌绘,绢本,墨笔,纵30.1厘米,横527.7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卷因是画稿,故无章法。画松柏、杂树、芦荻、水草,又有坡石、溪渚、亭榭、茅舍,乃至庭院、人物等等,最后以黄、倪山水作结。其中树法尤详,间有董氏小行书:“万松金阙赵希远画,全用横点、竖点,不甚用墨,以绿汁助之,乃知米画亦是学王维也,都不作马牙钩。”另有“红树”、“浓”、“寔”、“俟体”、“点要开阔”、“红”、“不要多”、“墨浓”、“圆点”等自注。
幅末陈继儒题:“此玄宰集古树石,每作大幅出摹之。焚劫之后,偶得于装潢家,勿复示之,恐动其胸中火矣也。眉公记。”
鉴藏印记有“归安陆树声考藏金石书画之印”、“翀”、“陆树声鉴赏章”等。
通过陈继儒题识可知,此卷作于著名的“民抄董宦”事件之前。陈继儒在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三月董宅被焚后得于“装潢家”,此后不敢以之再示董其昌,“恐动其胸中火”。
此画稿虽不能算作一幅真正意义上的艺术作品,但对于研究董其昌的山水画创作及其绘画理论是极其重要的资料。
值得注意的是,董其昌第一次正式作画是23岁时在陆树声府,他在《董文敏对题山水巨册》中自识:“予学画自丁丑(1577年)四月朔日,馆于陆宗伯文定公之家,偶一为之”(见顾麟士《过云楼续书画记·卷三·画类三》),“陆宗伯文定公”即陆树声。本幅虽无作者款印,而陆树声的两方鉴藏印以及董其昌好友陈继儒的题识都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此卷作者归属的可靠性。
明代末期董其昌《关山雪霁图》赏析
《关山雪霁图》卷,明,董其昌绘,纸本,墨笔,纵13厘米,横143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自识:“关仝关山雪霁图在余家一纪,余未尝展观。今日案头偶有此小侧理,以图中诸景改为小卷,永日无俗子面目,遂成之。乙亥夏五。玄宰。”钤“董□□”印,印文不可辨。
鉴藏印钤“仪周珍藏”、“乾隆御览之宝”、“嘉庆御览之宝”、“重华宫鉴藏宝” 、“仪周鉴赏”等。
“乙亥”为明崇祯八年(1635年),董其昌时年81岁。
据作者自识可知,这是观五代著名山水画家关仝所绘《关山雪霁》图后的临古之作。其实这幅临作并非雪景,只是采用关仝的画法而成。此图以平远和深远相结合的构图在一小卷内画连绵无际的山峦林壑,景物拥塞,然墨气鲜润,用笔苍劲生拙,物象历历分明,达到了密而不塞的艺术效果。作品笔墨苍浑深厚,又有饶富疏秀之致,兼具绚烂与平淡的旨趣,这便是董其昌欲触关仝绘画之机,遂为拟之的画意,其实也是他一生所追求的平淡天真的具体表现,因而他才自诩这幅佳作为“永日无俗子面目”。《墨缘汇观》著录。
明代末期董其昌《赠稼轩山水图》赏析
《赠稼轩山水图》轴,明,董其昌绘,纸本,墨笔,纵101.3厘米,横46.3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自题:“芙蓉一朵插天表,势压天下群山雄。玄宰。丙寅中秋写。己巳秋寄稼轩世丈。”钤“昌”、“宗伯学士”、“董氏玄宰”印。
鉴藏印钤“涿鹿李氏珍藏”、“江左人文”、“子孙宝之”、“第一希有”、“朱之赤鉴藏”等。
“丙寅”为明天启六年(1626年),董其昌时年72岁。
此画构图取势平远,树石简繁相参,敛放有致,与同年作者所作《佘山游境图》轴相比,在笔势运转上更显刚健挺拔。渲染则多湿笔浓墨,墨气纵横,得草树、坡石蓊郁润泽之态。
据题跋可知此图为作者于丙寅年所作,三年后,即“己巳”(明崇祯二年,1629年)寄赠瞿稼轩。“稼轩”是瞿式耜的号。此图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明末文人之间以诗文书画相契赏的风尚。
明代末期董其昌《书画合璧》赏析
《书画合璧》卷,明,董其昌绘、书。画:纸本,水墨,纵56.5厘米,横199.7厘米。书:纸本,行书,纵56.5厘米,横197.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本卷山水画自题:“岚影川光翠荡磨,春风江上听渔歌。重重烟柳笼南岸,好着轻舟倚钓蓑。昨年秋得巨然卷于惠山,有倪元镇题如此。玄宰识。”
钤“董其昌印”。鉴藏印有“卧游”、“庞莱臣珍赏印”、“宗湘文珍藏印”等。
本卷书法释文:春台望。暇景属三春,高台聊四望。目极千里际,山川一何壮。太华见重岩,终南分叠嶂。郊原纷绮错,参差多异状。佳气满通沟,迟步入绮楼。初莺一一鸣红树,归雁迟迟去绿洲。太液池中下横鹤,昆明池上映牵牛。闻道汉家全盛日,别馆离宫趣非一。甘泉逶迤亘明光,五柞迟延接未央。周庐复道纵横转,飞阁迴轩左右长。须念作劳居者逸,勿言身后面能恒。为想雄豪壮柏梁,何如俭陋卑茅室。董其昌书。
钤“宗伯学士”、“董玄宰”、“玄商斋”印。鉴藏印钤“莱臣审藏真迹”、“怡情馆主”、“虚斋审定”等。
此卷用高丽皮制作,尺寸阔大,在董氏传世的手卷中较为突出。山水构图饱满,气象壮阔;行书腕力超迈,变化丰富。皆董氏亲笔力作无疑。
近代曾归海上大收藏家庞元济所有,《虚斋名画续录》定为“老年所作”、“上上逸品”。
明代末期董其昌《洞庭空阔图》赏析
《董其昌洞庭空阔图》卷,明,董其昌绘,纸本,墨笔,纵21.3厘米,横227.3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自题:“记语巴陵舟中,望洞庭空阔之景写此。乙卯玄宰识。”钤“董其昌”、“太史氏”印。后纸自题:“米老居京口,常以清晓登北固,眺望烟云之变,曰:‘此最似潇湘虎儿楚山清晓图’。进道君大都写潇湘奇景也。余常谓画家须以古人为师,久之则以天地为师,所谓天厩万马,此吾粉本也。虎儿有长图自题曰:‘夜雨初霁,晓烟未泮,谓其状有类于此。’余亦时仿。董其昌自题,寄嵩螺侍御。”钤“知制诰日讲官”、“董其昌印”印。鉴藏印钤“嘉庆御览之宝”、“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商丘宋荦审定真迹”等。
乙卯为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作者时年49岁。
本幅以墨笔画洞庭湖之景,左虚右实,用笔生拙,劲力内敛。起首之景画云烟弥漫,天水渺茫,山峰、平坡、树木若隐若现,主要以米氏点子皴表现远山,淡墨点写小树。本幅的主题部分在中段,天高云淡,奇峰耸立,湖面辽阔,树木丛生,房屋掩映,意境深远而自有生气。山石皴染并施,树木勾、写、染兼用,笔法多变。后段则以寥寥几笔勾写山峰、树木,淡出画面,似余音缭绕,回味无穷。
《石渠宝笈初编》著录此画为《明董其昌仿小米潇湘奇境图》。
明代末期董其昌《仿巨然山水》赏析
《仿巨然山水》轴,明,董其昌绘,纸本,墨笔,纵101.7厘米,横46.7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自题:“岚影川光翠荡磨,春风江上听渔歌。垂垂烟柳笼南岸,好着轻舟倚钓蓑。昨年秋得巨然小景于惠山,有倪元镇题句如此。丁卯夏五。玄宰画。” 钤印“昌”。
鉴藏印有“徳”、“研香考订”、“頵公心赏”、“遂初堂杨青岩真赏”等四方。
丁卯为明天启七年(1627年),董其昌时年73岁。
本幅近景画丘坡茅亭、高树疏林,中部为碧波平湖,远处绘峰峦苍莽、草木华滋。用笔松秀灵活,用墨清妍润泽,意境萧散飘逸。
画中自题仿巨然,但仔细观之,该画除立意、布景略有巨然遗风外,更多地显现的是董其昌晚年秀逸潇洒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