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凤凰鱼观赏网

揭秘: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流量密码究竟是什么?

09-02

2021年2月,我离开工作二十多年的南京博物院,正式调任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以下简称“中运博”)馆长一职。我有幸见证参与了中运博“从无到有”“从0到1”的全过程。短短几年间,中运博晋升成为“国家一级博物馆”,接待世界各地观众超900万人次,全平台账号粉丝量近400万,全网总曝光量达4.8亿,已经当之无愧地成为年轻人的网红打卡地、学生的研学首选地以及游客们的旅游目的地。

如果要问什么是这座博物馆的“流量密码”?我认为主要得益于它的准确定位。文旅融合的属性,决定了它不靠藏品的丰富性、重要性取胜,而是要通过美好的体验,让观众真正理解大运河和人民生活之间的关联。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 作者供图

建馆初期,置身空旷的建设工地,即使是有20多年文博工作经验的我也有些许担忧:面临“无馆舍”“零藏品”“缺团队”的实际情况,我们能否按时完成这个项目?为此,我和团队多次商量论证,确定了“坚持展览策划和建筑设计同步、展馆建成与展品征集同步、展品征集与展览文本同步”的建设方针,用两个月的时间制定了《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陈列展览及运转功能总体策划方案》,立即开始任务艰巨、时间紧迫、困难巨大的博物馆建设与展览运营工作。

我们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没有藏品。没有藏品怎么办?经过多方调研,我们决定改变传统的工作思路,不盲目追求数量,将征集内容从单一文物向多元化转变,提供内涵丰富、更具大众化的展品。除了向海内外征集、野外调查、考古发掘,我们还向大运河流域的兄弟博物馆借用数字资源进行复制,从不同侧面反映大运河这一巨型线性文化遗产。雾集云合,汇集了1万余件(套)展品,一眼看去,星星点点映射出千年运河的绰约风姿,中运博的故事才有了更加细腻的肌理。至此,足以描摹我们心中的大运河——活态的文化遗产和流动的历史文脉。

征集难题破解了,展陈该如何设计才能充分展现大运河这条线性文化遗产?在展厅,我时常听见有观众感叹:“中运博的层高真高啊!”确实如此,我们的传统历史展厅最高处有9米,这其实和我们的展品有关,我们将“不宜移动”的大型文物变为博物馆展品,变“不动”为“动”,最大限度地将文物自身价值利用起来。在10余件大型展品中,最令人震撼的展品之一就是横宽25.7米、纵高8米,来自河南省开封市的汴河州桥遗址剖面,这也是目前国内揭取体量最大的土遗址剖面。我们为了这一剖面远行千里、“量体裁衣”,根据考古现场的台阶状发掘方法,将汴河剖面以宽1米、高近2米的长方形单元合理划分,将整个剖面分为180余片,并逐一编号揭取,才使蕴含唐宋繁华的运河河道能够完整呈现、跃然墙上。

“如果在展陈中融入先进的科技手段会怎么样?”为让大家能够沉浸式感受大运河带来的美好生活,我们依托先进的融媒体技术,策划制作“5G大运河沉浸式体验区”“沙飞船”等多个沉浸式体验空间。“沙飞船”是一艘1∶1复原的仿制古船,在前期策划时,为了搜寻更多古船资料,我们到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杭州京杭大运河博物馆,北京通州的“安福舻”仿古船及南京郑和宝船遗址公园等进行了实地考察,还专门拜访了武汉理工大学的船史专家顿贺教授,最终确定实体复原的主船使用沙飞船。如今,“沙飞船”成为了中运博最热门的体验场所之一,大家站在甲板上观看古代运河360°环幕视频,在整个体验过程中,空间由狭窄到宽敞,展示手法从实景到虚拟,为观众带来充满惊喜的沉浸式感受。

2018年10月,中运博宣布选址扬州三湾时“一无所有”,没有馆舍、没有藏品、没有团队,一切的一切都需从零开始。2021年6月,一座近8万平方米体量、巨船造型的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静泊在了大运河边。600多个日日夜夜仿佛“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苦行,但我仍旧觉得这是我工作生涯中一段紧张又幸福的时光。

在博物馆二十多年,我深知,对新建博物馆来说,仅有基本陈列是远远不够的,持续推出临展不仅可以获得经常性观众、黏性观众,还可以获得社会与公众的持续关注度。为达到“打造一个观众愿意走进并且乐享其中的新博物馆”目的,我们在设计基本陈列之始,就搭建了一个可持续的、差异化的展览体系,全面阐释大运河的遗产价值和给人民带来的美好生活。

第一个临展体系该如何打造,我和展览部的同事谋划了许久。中国大运河绵延千里,途经无数在历史长河熠熠闪光的文化名城,“运河城市”系列特展“因运而生”。考虑到扬州与洛阳在唐代因大运河紧紧地联结在一起,我们在2022年5月策划推出了该系列的首展——“中兹神州:绚烂的唐代洛阳城”。令我们欣喜的是,在结束展览的第9天,获奖的喜讯传来,我们精心策划的“唐代洛阳城”入选了国家文物局主办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项目。荣誉的获得不仅是对策展人的充分肯定,也为我们以后做展览树立了信心!此后,我们持续推出该系列如“大都:元代北京城”等展览,都收获了观众的喜爱。在首个“运河城市”系列取得良好反响后,我们又陆续策划推出“文化遗产”“运河艺术”“运河非遗”“世界文明”等系列展览,试图通过这些临展,全方位、全视角、差异化地阐释大运河以及与之相关的丰富内涵。

开馆三年多来,中运博开创的五大临展系列举办了线上线下共计50场精品展览。高质量系列临展的持续输出,可以说给中运博贴上了一个“精品展览”会聚的标签,制造了一波又一波的公众热点,立住了“人设”,维系与持续了“新馆光环”。

在建立之初,我们便确立了中运博的发展目标:从文旅融合视角,创新国家文化公园休闲服务,致力于成为满足观众参观需求的国家文化公园示范场所。三年多的时间,我们正逐步向这个目标靠近。

走在展厅,我看到人们在内庭花园和屋顶花园感受扬州的园林特色、在大运塔和今月桥上俯瞰整个三湾景区、在庭院咖啡馆里欣赏光影的变化、在水韵剧场观看传统戏曲展演、在公众餐厅品尝非遗美食。在这里,博物馆不仅是展览空间,还是文化空间、旅游空间、休闲空间以及购物空间。看到游客开心的样子,作为一个参与中运博建设和运营的“运博人”来说,我感到不胜欢喜、万分荣幸。

自2021年6月16日开馆至今,中运博已运营三年多时间,每日的门票总数限额一提再提,从最初的7000张到目前的1.8万张,预约额度仍每日爆满。当“我推荐”“我喜欢”“我一定还要来”等令人欢欣鼓舞的话语越来越多,我们也更添底气——中运博,这一场文旅融合的多元体验,必将给更多朋友带去更美妙、醇厚、回味无穷的体验。


来源:《群众》杂志2024年第16期

作者:郑 晶(作者系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馆长)

责任编辑:张珊珊

客车能不能带宠物小猫

青铜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