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凤凰鱼观赏网

揭秘马家窑彩陶与漩涡纹的密切关系

08-23

揭秘马家窑彩陶与漩涡纹的密切关系

“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阅读原文

在中华文明多元起源的满天星斗中,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地区最亮的那一颗。

马家窑文化得名于1923年。这一年,甘肃省临洮县马家窑村新石器文化遗址惊现于世。它是中原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向西北传播和影响的产物,在适应甘肃、青海等地自然地理条件基础上,形成了鲜明的特色,曾一度被称为“甘肃的仰韶文化”。它出现于距今约57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前后延续了一千多年。

高度发达的制陶技术是马家窑文化的主要特色。在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文化的基础上,马家窑彩陶更加精细化,形成了绚丽而典雅的风格,其艺术成就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被业界普遍认为达到了中国彩陶艺术的巅峰。

而在一步步走向巅峰的过程中,马家窑彩陶文化分别表现为石岭下类型——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

本期打卡的锯齿漩涡纹陶壶,属于距今约4700—4300年的半山类型。农业加速发展导致对大型陶器储藏粮食的需求增加,此时彩陶器型逐渐变大,以壶、翁等大型储藏器为主;纹饰由单一黑色变为黑红搭配,对比鲜明,更显层次感;装饰纹样除了传统的漩涡纹外,出现了锯齿纹、网格纹、葫芦纹等,造型与图案浑然天成,把中华彩陶文化推向新的高度。

当我们注视马家窑彩陶时,一个疑问可能浮起:马家窑彩陶为什么如此反复、频繁地使用漩涡纹,以至于成为它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对于黄河奔腾之水进行极富想象力的描绘——这是一个可能的答案。马家窑彩陶上的漩涡纹,酷似湍急的河水激流涌动而形成的涡卷。

设想,主要集中在黄河上游及其支流沿岸的马家窑先民,面对河水的滋养,他们升起膜拜之心与神圣感;而面对水流咆哮冲击而成的巨大漩涡,他们又升起敬畏之心与神秘感;于是,他们在彩陶之上反复描摹黄河留在他们心中的形象——神秘莫测又极具动感的漩涡。

几千年之后,当我们看到这些图纹时,似乎可以看到一条奔涌不停的大河带给一群中华先民那同样奔腾不息的艺术创造力。

马家窑类型漩涡纹尖底彩陶瓶。(中国民族博物馆藏)

马家窑类型漩涡纹彩陶壶。(中国民族博物馆藏)

马家窑类型双耳四鋬漩涡纹彩陶瓮。(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文字内容由中国民族博物馆提供。)

监制 | 杨新华

统筹 | 康坤全 刘佳

责编 | 刘娴

制作 | 胡琪

活体宠物盲盒

恶魔蟹公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