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凤凰鱼观赏网

四川石棺葬的历史揭秘

07-26
收集遗物时期

(1910—1937年)早在1910年代,英国传教士陶然士就在理县、汶川县岷江上游两岸的羌族村寨中搜集到数十件双耳罐等古代陶器,后藏于华西大学博物馆。该地区石棺葬遗物可能在同一时期已流传海外,英国人库珀1924年出版的《中国早期铜器》一书中便收集有可能出于该地区的铜双耳罐。美国学者葛维汉1929年任华西大学博物馆馆长后,又大量收集石棺墓出土遗物,仅陶器就不下百余种。

调查试掘时期

(1938—1960年代) 1938年,中国学者冯汉骥在岷江上游汶川县一带调查,并在雁门乡萝葡砦清理1座残墓。这是首次运用近代考古学方法对西南地区石棺墓进行清理,也是中国学者涉足这一领域的开端。

1940年,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和中央博物院组成川康民族调查团,由凌纯声负责,另有马长寿、芮逸夫等,在岷江上游理县佳山清理了10座残石棺墓。这批资料于20世纪60年代在中国台湾发表。1941年,王文萱带领暑假学生边疆服务团在理县佳山寨发现古墓群多处,葛维汉也参加了该团活动,并在理县蒲溪沟收集古代陶器、铜器多种。1944年,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教授刘恩兰在理县一带进行地理学调查时,也在当地乡民手中收购了石棺墓出土遗物。

1951年,在甘孜县发现一批铜器、陶器和骨器,其文化特征属于石棺葬系统。20世纪50年代前期,李绍明在理县孟董沟上孟乡发现大量石棺葬。

1964年,童恩正到岷江上游茂县、理县和汶川等地调查,并对暴露于外的28座墓葬进行了清理。这些墓葬连同冯汉骥1938年发掘的萝葡砦1座残墓的详细资料,由冯汉骥、童恩正整理后于1973年在《岷江上游的石棺葬》一文中发表。这是首篇发表的关于西南地区石棺葬的详细田野发掘资料。

大发现时期

(1970年代至今)

岷江上游1978年,四川省文管会等在茂县城关清理了46座石棺墓,这是西南地区首次对石棺葬墓地进行大规模发掘。

1984年,四川省文管会等在茂县撮箕山发掘清理64座石棺墓,1986年茂县羌族博物馆又配合基建清理360余座墓,这是目前西南地区发掘数量最多的一处石棺墓群。

1992午,茂县羌族博物馆等在茂县牟托村发现了一个特殊上层人物的石棺墓地,并清理了1座大型积石冢石棺墓和3座陪葬坑,其出土随葬品数量之多,器物之精美,内涵之丰富,大大超出想象。

这一地区还有许多发现,1979年在茂县营盘山清理9座石棺墓;1979—1980年在茂县别立和勒石村清理31座石棺墓;1983年在茂县三龙乡和黄草坪发现8座石棺墓,并清理1座;1984年在理县佳山清理15座石棺墓和1座祭祀坑;1984年在茂县上南庄清理3座元明时期火葬石棺墓;1992年在马尔康县孔龙村清理十余座石棺墓。

此外,1975年在理县朴头关口发现1座出土核桃形口沿黑陶双耳罐的东汉砖室墓。

青衣江上游1970年代末宝兴县文化馆在该县瓦西沟清理9座土坑墓,这是首次在青衣江上游发现石棺葬系统墓葬。1982年宝兴县文化馆在该县陇东老场村墓地清理5座石棺墓,1985年四川省文管会等又在该墓地清理103座墓。该墓地向我们揭示了在汉文化进入这一地区后对当地文化所产生的强烈影响。1991年四川省文管会等在宝兴县汉塔山清理65座石棺墓,这为认识青衣江上游以石棺葬为代表的文化与巴蜀文化的关系提供了重要资料。

大渡河下游1979年汉源县文化馆在该县大窑发现1座石棺墓。这是首次在该流域发现石棺葬。

川西高原1978年四川大学考古专业等在巴塘县扎金顶清理8座石棺墓,在雅江县清理几座残墓。这是首次在川西高原上发现石棺葬。1983年四川省文管会等在甘孜县吉里龙清理8座石棺墓。1984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在炉霍县卡莎湖清理275座石棺墓,这是目前西南地区已发表资料中规模最大的石棺墓地,它向我们展示了一种新的文化类型,时代可早到春秋时期。

此外,1980年代在四川雅江县呷拉清理一批石棺葬;1985年在新龙县谷日清理7座残石棺墓;1987年在丹巴县中路乡发现大量石棺墓。

川西南山地1976年四川大学考古专业等在昭觉县调查发现13处石棺墓地,并清理其中3个墓地的20座墓,这不但使我们认识到在川西南也有石棺葬分布,而且还展示了一种新的石棺葬类型。1980—1981年渡口市文管处在盐边县渔门完小清理了4座石棺墓,其墓葬形制和随葬陶器均与周边地区的石棺墓有较大差异,可能代表了另一种新的石棺葬类型。此外,在木里、会理等也零星发现有石棺墓。

(作者系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原文有删节。)

边境牧羊犬训练大小便

和田玉平安扣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