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凤凰鱼观赏网

千年折扇:历史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07-05

千年折扇:历史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在某折扇艺术展展出的折扇。(新华社记者 罗晓光/图)

编者按:炎炎酷暑,家家户户空调不断。古时候,没有这般高科技,老百姓消夏多用蒲扇,文人雅士偏爱折扇。如今,折扇已不仅仅是凉友、是工艺品,更是中华传统文化载体的一种。

“凡紫檀,象牙,乌楮,俱目为俗制,惟以棕竹,毛竹之者称为怀袖雅物,其面重金亦不足贵,惟骨为时所尚”

----《万历野获编》

在美学史上,它别有风骨

折扇又名“撒扇”、“摺迭扇”,如其名,用时须撒开,成半规形,聚头散尾。它构造简单,扇骨为骨,扇面为皮肉,似美人,形与神不可缺一。尺幅虽小,若能巧思妙用,搭配得当,则浓淡皆宜、繁简均美。

扇骨决定了折扇的品相、品质,因此在选料上颇为讲究。材料上多用竹、木,更有象牙、玳瑁、牛角、兽骨、漆雕。明人文震亨在《长物志·器具》写道“姑苏最重书画扇,其骨以白竹、棕竹、乌木、紫白檀、湘妃、眉绿等为之,间有用牙及玳瑁者有员头、直根绦环、结子、板花诸式。素白金面,购求名笔图写,佳者价绝高。”体现折扇一重在扇骨稀贵,二重在名家书画。

再者,看重扇骨的工艺是否精美。扇骨的制作考究、工序繁杂,需要高超娴熟的技术,才能让折扇松紧合适、收放自如。常见的装饰手法有浮雕、微雕、嵌骨、嵌螺、嵌银丝、镂空、烫花。扇骨的样式主要体现在两端的大扇骨上,小扇骨作配合,形成造型。在上面加以髹饰,这称为漆骨;若不加髹饰,则称为素骨。另外,有的还要在大骨上进行雕漆、浅刻、浮雕、镶嵌金银丝、螺甸等装饰工艺,以使折扇更加华贵。在《红楼梦》中,有一经典桥段:晴雯撕扇,原是因为摔断了宝玉的扇子两人发生口角——偏偏晴雯上来换衣裳,不防又把扇子失了手,掉在地下,将股子跌折。宝玉因道:“蠢才,蠢才!....”,考究其背景这把折扇摔断的应是小扇骨,而且“股子”的说法更明确了是摔断了一根扇骨。许多制造精良的折扇,小扇骨本身也采取裁取造型、雕花甚至是镂空等装饰手法,如果又是由木质材料制造而成,落地时就十分容易摔断。

扇面是单独制作完成后再插入扇骨的,扇面按照使用材质区分,有纸扇面和绢扇面。纸扇面可分成素纸扇面、色纸扇面、发笺扇面、金(银)扇面、混金(银)扇面和集锦扇面等小类。照装饰内容,分有“画面”和白色“素面”。“画面”以画工绘制而成,可以用泥金、洒金、剪贴、颜料绘制等手法。“素面”则有意留出空地,以便购买者自己匠心独造。绫绢面用得少,多为工艺扇扇面;绵纸面黑,透光,多以棕竹为骨,用金泥在棉纸面上书心经,绘罗汉图,为僧人而有;泥金面,通体泥金,正反面分别绘以工笔牡丹及梅花,在配八寸三十二档扇骨,是戏曲艺术中女性常用之物。

与卷、轴等幅式相比较,折扇更加擅长小景、特写表现,并且挥洒而就,便于携带。在画法上,画折扇面的技法与其他画幅有所不同。为了便于开合折叠,扇面的形状呈上宽下窄的半圆环型,若在宽部作画,画面的下半部便没有施展的余地,且扇子展开时仍有折皱不易抚平,稍有疏忽便容易在着笔时形成歪斜。因此扇面书画,既要有巧妙的构图章法,又要在经营上虚实相生,重叠掩映,气势笔致都要有精心的剪裁。画扇时,提笔者都是精心运筹,意在笔先,虽咫尺幅,其神韵、神采绝对不逊于鸿篇巨制。

“开合清风纸半张,随即舒卷岂寻常”,缓缓舒展,一方扇面却别有洞天。囊括书鸟诗画、山水田园,亦饱含匠人精神与文人情怀,传统造物的礼仪性和审美性在这方寸之间交融显现。扇骨、扇面也好,工艺、材质也罢,都不是孤立的。风流倜傥的文心情缘、智慧集成的扇骨雕刻,扇骨之制作,扇面之描绘,此时折扇是书画艺术的载体,书画亦是折扇的载体,两者合二为一,愈发彰显出翰墨丹青的摇曳风姿。

观众在某折扇艺术展上欣赏折扇。(新华社记者 罗晓光/图)

工人在制作手工折扇。(新华社记者 陈子夏/图)

风雅的“赠扇”文化

由于折扇兼具艺术性与实用性,既可纳凉扇风,也能观赏把玩。其形简洁流畅,便于携带,藏于袖中,飞舞于指间,轻摇扇骨,自是说不出的风雅淡然。

在古代,折扇是一种身份象征,张大千更为认同折扇的艺术价值“在文人社会中,折扇并非是用来扇凉的,如果是为了扇凉,何必要请名家来写、来画?扇子最重要的作用,是代表持扇人的身份。你手持一把折扇,字是谁写的,画是谁画的,扇骨是谁刻的,别人从折扇上就能看出你的身份、地位,比现在用名片有效多了。”折扇扇面刻画了肆意潇洒的儒雅文人形象,隐喻画者的高尚品格与精神追求。

早在东晋就有友人远去,以扇相赠的事例,宰相谢安为友人袁宏辞行,临别之时,抽出袖中的扇子相赠与他,“寄言其上任之后施仁政,扬仁义之风”。

南宋时在杭州有专门的折叠扇铺,折扇制作坊的兴起使得原本以团扇为载体的书画创作,逐渐被折扇所替代,上海博物馆所藏《柳桥归骑图》是目前唯一传世的南宋人作折扇形制绘画。

明朝中叶,文人士大夫将在扇面上绘画作书作为一种交际应酬、以文会友的风雅韵事,受到各阶层的人士的广泛喜爱,以至影响到僧道闺阁,市井商贾。亲朋好友相互赠扇已成常事,就连皇帝也常有向臣下赏赐折扇之举。明中期以后,随着士人地位的不断下降,文人职业画家的界定日趋模糊。他们需要相互唱和、追捧强调作品的文化内涵与价值,表明自己的文化身份,因而,折扇绘画的应酬、交换之用随之而来。

那些来华的外国传教士对此感受颇为深刻:“在这里有一种特殊的行业远比别处普遍,那就是制扇业。这些扇子通常是在酷热季节用来煽风的,各个阶级的男女两性都使用。在大庭广众之中不带扇子会被认为是缺乏风度,尽管气候已应使人避风而不是煽风。……有时候扇上写着一些格言或甚至整篇诗词。扇子作为友谊和尊敬的一种象征,是最常互相馈赠的礼物。在我们的住处有满满一箱这类扇子礼品,都是友人表示敬意赠送给我们的,我们也拿来送人作为友谊的证明。”利玛窦在《利玛窦中国札记》中恰如其分的道明:文人赠扇是为了沟通交流、见证友谊。

观众在某折扇文化节现场欣赏、拍摄展出的折扇。(新华社记者 李文/图)

端午赠扇的节俗传统

扇子并非文人骚客的专享,在丰富灿烂的中国民俗中,亦少不了它的身影。扇子为五月仲夏常用之物,绘上五毒图纹以辟邪,端午赠扇是应时令而形成的节俗。唐代已有记录,唐冯贽在《云仙杂记》中称端午所赠之扇为辟瘟扇,“端午,术羹、艾酒,以花丝楼阁插鬓,赠遗辟瘟扇。”这个习俗一直延续后世,明代仍有端午赐京官扇子的习俗,《明宪宗实录》卷十六载,成化元年夏四月甲辰:“赐大臣扇。旧例,端阳赐扇均及百官,景泰中始命工别制扇赐经延侍班大臣,虽不与经筵者亦与,而学士或有不得者,失初意矣。”还有彩绦、艾虎等辟邪装饰物,并且以装饰物标明官员等级。万历本《大明会典》卷一百《时节给赐》:“凡每岁端午节,文武百官俱赐扇,并五彩寿缕。若大臣及经筵官,或别赐扇并彩绦、艾虎等物,各以品级为等。”

后来,民间移风易俗,端午赠扇有了通俗上的意义,许多地方有了端午嫁女儿要给娘家送礼、送扇子的习俗。清同治五年《崇阳县志》“‘午日’,……亲故相馈角黍、馒头、烟卵、香扇等物。”,清宣统二年 《诸暨县志》:“‘端午’,……女子出嫁之明年,母家买蒲扇、羽扇、罗扇、聚头扇数十柄,多者至千余柄送婿家,谓之‘望端午’”。

现如今,批量生产的工业制造折扇比比皆是,若把它以生活工具来看待,它的“人气”已然下跌,在市场经济竞争中,它的标价已足够便宜,在“空调、电扇”的冷气压制下,却依然少有人问津。

折扇是集雕刻、书画、刺绣、髹漆、装裱、剪纸艺术于一体的工艺品,在艺术气质的加持下,制作精良的折扇转而成为独具欣赏价值的藏品。它的美吸收了太多古往今来的智慧,不论是精湛无比、巧夺天工的匠人技术,还是工笔写意、情趣高雅的绘制手法,都让折扇出落得更加生动精美、玲珑有致。

更可喜的是,折扇以其独到的美学价值,融入了这个丰富多元的艺术时代。以扇为灵感元素的创意层出不穷:折扇灯,镂空木片的折扇日历;扇形建筑;扇面家居。折扇正以其俊逸流畅的线条美化为现代工业设计中极具特色的时尚符号,而从历史长河中缓缓走来的它,更是我们心中的诗画江山。

(南方周末App唯物栏目期待您的来稿。投稿邮箱:wuyou@infzm.com)

古董局中局

比利时牧羊犬的优点和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