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凤凰鱼观赏网

螺蛳壳中的大世界——探索贵州都匀毛尖

04-12

螺蛳壳中的大世界——探索贵州都匀毛尖

  如果问贵州的春天是什么颜色,那一定有茶山的满眼翠绿。


  清明前后,海拔1600多米的都匀毛尖核心产区螺蛳壳茶山,经过一个冬天的伏蛰与大雪封山,和春天如约而至。


都匀螺蛳壳茶山。卢桃 摄


  云雾散尽,一缕春光泻下,苍翠碧绿的螺蛳壳茶山上到处都是采茶人繁忙的身影。


  采下初展的一芽一叶、俗称“麻雀嘴”的茶青,用柴火手工炒制。经过杀青、揉捻、做形、提毫、焙干等五道非遗手工制茶技艺,就变成了色泽绿润,条索卷曲、白毫显露、香气清嫩,饮后滋味鲜醇、回味甘甜的毛尖茶叶。


春日的都匀螺蛳壳茶山。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袁鹏 摄


  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以及独特的非遗手工制茶技艺造就了都匀毛尖“三绿透三黄”的独特品质。茶叶界权威专家庄晚芳教授品茗过后曾赋诗赞美:“雪芽芬芳都匀生,不亚龙井碧螺春。饮罢浮花清香味,心旷神怡攻关灵。”


  除了螺蛳壳,团山、哨脚、大槽等都匀毛尖主要产茶区都分布在斗篷山系。风光绮丽的都匀斗篷山—剑江风景名胜区是第四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这里是沅江的源头,斗篷山风景区内还有黄永玉先生亲笔题写的“沅江源”石刻。其主峰海拔1961米,形似一巨大斗篷,众多溪流潺潺,“九溪归一”于剑江,穿都匀城而过,流向清水江,后进沅江,汇入洞庭湖,出长江。


都匀斗篷山风景区内黄永玉先生亲笔题写的“沅江源”石刻。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袁鹏 摄


  四月的剑江河畔,桥城茶事正忙。赏“云端茶海”、品“都匀毛尖”,成为很多人追捧的“春日限定”。都匀毛尖也是这座城市最具文化辨识度的名片之一。


  1956年,都匀团山茶农将精心制作的“鱼钩茶”寄给毛主席,不久后就收到毛主席亲笔回复:“寄来的茶叶已收到,茶叶很好。今后山坡上多种茶,茶叶可命名毛尖茶。”


  都匀毛尖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唐代茶圣陆羽《茶经》之八“茶之出”记述:“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载:“夷州、播州、思州以茶为贡。”当时的播州、思州就是现今的都匀、福泉、瓮安及黔东北一带。


  都匀毛尖在明代成为贡茶据《都匀市志》记载:“都匀毛尖在明代已为贡品敬奉朝廷,深受崇祯皇帝喜爱,因形似鱼钩,被赐名‘鱼钩茶’。”


  1915年获巴拿马茶叶赛会优质奖;1982年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茶”;1988年荣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都匀毛尖的名号越发响亮。


  近年来,都匀市出台相关配套扶持政策、加大茶园管护力度、修建茶园产业路等,种植面积和茶叶品质逐年提高。都匀现有茶园面积37.83万亩,投产茶园面积26.21万亩,实现茶叶产量10253吨、产值27.65亿元。2022年“都匀毛尖”品牌价值为43.74亿元,位列中国绿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榜单第8位。



游客到都匀螺蛳壳茶山体验采茶制茶。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袁鹏 摄


  2022年11月,“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都匀毛尖茶手工制作技艺成为贵州省唯一入选人类非遗的代表性项目。


  手工炒制看似简单,实则一举一动皆是手上功夫。没有几十年的磨炼,难以登堂入室。经验丰富的炒茶师傅在炒茶过程中是不佩戴手套的——而是用手直接去感受茶叶温度湿度的变化。都匀毛尖茶制作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子全说:“制茶是一门技术活,杀青、揉捻、搓团、提毫,每一个环节都马虎不得,要靠长时间的练习才能掌握其中的诀窍。”


  都匀市积极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制机制,构建国家、省、州和市四级“传承人名录”体系,现有各类传承人34人。同时,以“都匀毛尖技工”劳务品牌为抓手,打造都匀毛尖茶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开设茶叶加工专项能力高级工匠研修班,开发评茶基本操作、都匀毛尖茶文化等课程,已培育带动技工1700多人。


  为了保证都匀毛尖的产量,标准与效率兼备的机械制茶也被引入都匀毛尖的加工之中,一度占据了主流。但这并不妨碍手工炒制的都匀毛尖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大家始终认可一件事:手工炒制技艺是都匀毛尖的灵魂与根基。都匀毛尖根据各家手工制作技艺细微的差别,按照香型又可分为毫香型、嫩香型、栗香型、火香型等,各具风味,总有一款适合你。


都匀毛尖古茶树。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袁鹏


  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叶辛说,在贵州,绿茶中的都匀毛尖、湄潭翠芽和锌硒茶,红茶中的遵义红、普安红,都是上口喝过就能让人留下记忆的好茶。


  一杯毛尖入口,无论是身处街井闹市,还是安坐书房一隅,贵州高原的整个春天就装进了心里,顿生“悠然见南山”的惬意与从容。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袁鹏

编辑 胡岚

二审 胡锐

三审 刘丹

宠物驱虫药保质期多久

边境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