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征调目在确定特定钩饵状态的钓目区间中的作用
对于台钓来说,特征调目只有三个。见图1。
第一个是无钩调目T无。无钩调目就是垂钓时铅坠触不触底的依据。比如,不带钩(当然也就不带饵)调6目,一个钩饵整体压漂Z为3目。那么,钓目大于6目时,就是铅坠轻触底了。钓目小于6目时,铅坠必定在上钩饵垂直上方短子线高度悬浮。即钓台钓的顿半段。
第二个是单钩单饵调目T单。T单是台钓灵顿两半段的依据。比如,单钩单饵调4目,Z为3目,钓目大于4目时,上钩饵必定有到底的部分(下钩饵肯定是持续到底的),就是在钓台钓的顿半段。而钓目小于4目时,下钩饵必定有悬浮的部分(上钩饵肯定是持续悬浮的),就是在钓台钓的灵半段。
第三个就是双钩双饵调目T双。T双是区别底钓与浮钓的依据。比如,双钩双饵调1目,只要钓目大于1目,就是有钩饵到底了(也有可能是饵料雾化了)。钓目等于1目,就是钓浮。(那么,钓目小于1目呢?就是饵上大了。)
联系这三个特征调目,以及它们对应的钩饵状态,那么,以两个特征调目作为钓目区间,就能精准确定钩饵状态。
比如,想钓铅轻触底,只需测无钩调目。比如2目。挂上两钩饵后的钓目只要大于2目即可。
想钓上钩饵部分到底(下钩饵当然持续躺底)的顿半段,先测单钩单饵调目,比如2目。再测无钩调目,比如5目。(于是得到一个钩饵整体压漂目数Z为3目),挂上两钩饵后的钓目只要在2目至5目之间,则肯定在钓顿半段。
想钓下钩饵部分悬浮(上钩饵当然持续悬浮)的灵半段,先测双钩双饵调目,比如1目。再测单钩单饵调目,比如4目。挂上两钩饵后的钓目只要在1目至4目之间,则肯定在钓灵半段。
钓浮就不要举例了。
这就是前面“夹逼准则调钓法”的另一种力求简单的说明。这种调钓法在台钓内需要测得两个特征调目,钓目不是一个具体的目数,而是一个钓目区间。在这个区间内,钩饵具备同样的状态,即钓组具备同样的静灵敏度和动灵敏度。因此,虽然相比普遍采用的一个调目的调钓法来说,多测一个调目,但是,由于钓目可以不是一个具体目数,而是一个目数区间,从而具有更强大的地形适应性和确定钩饵状态的精确度。
举例来说,按照多数钓友和很多大师的调钓法,双空钩调4目,钓几目合适呢?比如钓2目,钩饵状态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完全靠猜测。(因为没有步骤得到钩目饵目,所以根本无法从调钓目差来判断钩饵状态。比如,同样调四钓二,即使钩饵一样,换个尾径不同的漂,钩饵状态可以差异巨大。在极细尾漂上,两钩饵均到底。在极粗尾漂上,钩饵可能全悬浮。这个完全可以用实际数值按照置顶的“全调目公式”得到验证。)所以,以一个调目为基础的调钓法具有很多的不确定性。钓目的变化在推断钩饵状态时尤其不可靠。而本文的按照两个特征调目作为钓目区间的“夹逼准则调钓法”为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些问题,让不确定变为确定,让不可靠变为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