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凤凰鱼观赏网

长江生态警报:外来鱼入侵引发杂交危机

11-07

长江生态警报:外来鱼入侵引发杂交危机

长江是我国第一长河,也是亚洲最长、世界第三长河,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在距今1.4亿年前的侏罗纪时期就已形成,流经八省二市一区,自西向东横贯中国中部,也形成了三级巨大阶梯,全长6397公里,流域内地貌包括山地、丘陵、盆地、高原和平原,流域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是中国水量最丰富的河流,水资源总量在9616亿立方米,为黄河的20倍,占全国河流径流总量的36%。


丰富的水资源孕育出了丰富的渔业资源,整个长江水系共有350余种不同的鱼类,纯淡水鱼多达324种,洄游性鱼类有10种,如中华鲟、鲥鱼等,还有16种是生活在河口区的咸淡水鱼类。不管是人为放生的,还是养殖场逃逸,种种迹象表明,越来越多的外来鱼种正在流入长江,并已经或者正在建立自己的群落,大量的本土鱼种在与其斗争过程中屡屡吃亏,或沦落成“边角料”,或苦苦支撑着,入侵鱼种大有鸠占鹊巢之势。


而在外来鱼种入侵的同时,人为修筑的堤坝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有研究团队发现了一个现象,就是修建大坝后形成的水库静水环境,是非常容易养活这些入侵鱼种的,比如:鲤鱼、大口鲈、罗非鱼、非洲鲶鱼、美国“巨鲶”、杂交鲟、俄罗斯鲟、淡水白鲳、清道夫、鳄雀鳝、食人鲳等。这些鱼种和本土鱼种亲缘关系较远,同种类体型明显偏大,适应能力更强,所以会无限制地挤压本土鱼类的生存空间,最终让本地鱼类被边缘化,还会导致环境中生物同质化现象严重,减少了鱼类的丰富度,一旦入侵成功就难以根除,形成不可逆转的生态灾难。


其中最成功的鱼种要属鲫鱼和鲤鱼了,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不可思议,因为长江的本土鱼种就是以鲫鱼鲤鱼为主的,为何会被入侵呢?

有一种鲫鱼它就在你的身边,但追本溯源还属于入侵鱼种,它就是白鲫,来自于日本,真实的名字叫做源五郎鲫、日本河内鲫、大孤鲫、大阪鲫、日本鲫。原产于日本琵琶湖,头小背驼,外表银白色,适应性强,耐寒、耐高温、性成熟早、繁殖率高、养殖成本低,我国于1976年作为养殖品种而引进,后经逃逸或者人为放生而流入长江流域,并随着洪水入侵到其它水域,几十年的杂交后,已经和土鲫鱼没什么区别了,即便是老渔民也难免将其混淆。


早在2013年的时候,世界自然基金会联合农业部长江流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组织科学考察,在金沙江源头通天河采集了3种鱼类样本,其中有2种是外来种的鲤鱼和鲫鱼,最大的一尾鲤鱼个体比土著鱼大3-4倍,虽然该区域当时并没有外来物种成功繁育的监测记录,但这个事实已经表明鲫鱼和鲤鱼的入侵潜力。


罗非鱼是入侵我国南方各个省份最成功的鱼种,不管是在江河湖泊还是在臭水沟,都能见到它们的身影,它原本产自非洲,又叫“非洲鲫鱼”,属于热带鱼,但近两年有种种迹象表明,罗非鱼已经入侵到长江了。作为一种经济鱼类,它于1957年被引进,虽然生存极限在10℃,但很多鱼的致死温度都要低于10℃,为了适应北方大面积的养殖,人工的选育提高了罗非鱼的耐寒能力,而罗非鱼本身以超强的繁殖能力和成活率著称,这也为罗非鱼的入侵埋下了隐患。


早在2005年渔业资源调查中,于三峡大坝上游600多公里处,就捕获了多条罗非鱼,次年科考人员在长江上游再次捕获罗非鱼,而三峡库区在蓄水后,生态位出现空缺,多个监测站点在温度最低的月份检测到的水温为11℃,为罗非鱼的侵入提供了有利条件。而同样来自于非洲的鲶鱼,也跟进罗非鱼的步伐,虽然它的生活水温在12~32℃,但也已经在长江中被发现了,是入侵长江的潜在鱼种之一。


更多的掠食性鱼类造成的威胁更大,其中以大口黑鲈为代表,它原产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于1983年被引入,能在1~36℃的水温中生存,符合在长江水域生存的条件,2005年,就有专家在三峡库区以及金沙江下游发现了它们的踪迹,之后的几年当中,竟然在长江的上游及下游地区都发现了它们的活动迹象,这完全表明它已经在长江中立足了。一条体长3公分的幼鱼就能捕食中华青鳉,更别说体长达50cm的成鱼。同样来自美国的太阳鱼,威胁更大,不仅吃荤食还吃素食,对当地物种的生存造成巨大的压力,如今已在四川多个水域被发现。


体型更大的鳄雀鳝,巨骨舌鱼等也相继被发现,它们可都是巨物级别的,且打败全球无敌手,这要是入侵到长江中,估计连人类都控制不了。而诸多鱼类入侵长江,和本土鱼种互相杂交,使得种质资源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很多鱼体鳞片杂乱,体色不一,吃起来也有很重的土腥味,口感发柴,如果再不加以控制,迟早就乱成一锅浆糊。


当然很多本土鱼类的消失,和严重的水体污染有着直接的关系,工业步伐的加快使得长江周边的工业企业,如雨后春笋一样拔地而起,生活废水,农业废水的排放,让很多鱼类难以生存。葛洲坝,三峡大坝等大型水利工程的兴建,也阻隔了鱼类的互相交流和洄游。再加上人工的过度捕捞,“电毒炸”、“绝户网”等非法作业方式让鱼儿们难逃一劫,天然捕捞量从1954年的42.7万吨下降到不足10万吨,最终导致长江生物完整性指数达到“无鱼”等级,其中以河豚、鲥鱼和刀鱼的消失最具代表。


随着今年1月1日零时起实施的10年禁捕以来,很多常年不见的鱼类又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当中,比如上个月江西九江市水产科学研究所,监测到了一尾早在2016年就已被列入《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的鳤鱼。


虽然这是一个好消息,但我们也要看到,十年的禁渔对外来鱼种同样是一种无形的保护,它们在水中肆意繁殖和杂交,十年后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局面呢?外来鱼种会不会“后来居上”?本土鱼种能不能“守住底线”?天然的遗传多样性种质资源库,优质的野生亲鱼种群的建立依然任重道远。

宠物摄影技巧

吴昌硕作品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