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凤凰鱼观赏网

稀世文房供石展首次亮相上博,“百仞一拳千里一瞬”触手可得

04-29

稀世文房供石展首次亮相上博,“百仞一拳千里一瞬”触手可得

昨天下午,上海博物馆推出了一场“高斋隽友——胡可敏捐赠文房供石展”,大型公立博物馆举办此类的主题展非常稀见。这是疫情爆发后上博开幕的首个展览,因受疫情影响,本次展览较原定计划略有延迟,但仍赶在“五一”之前得以与观众见面。

本展览展出了旅美华人赏石收藏家胡可敏捐赠给上海博物馆的70多件文房供石,另遴选出上博旧藏清代高凤翰铭“小方壶”供石1件,以及与赏石主题相关的馆藏绘画5件,包括了陈洪绶、蓝瑛、恽寿平、吴湖帆等历代名家的画石真迹,以飨观众。

图说:“高斋隽友——胡可敏捐赠文房供石展”上博开展 新民晚报记者 郭新洋 摄


“天地至精之气”坐生清思


特展入口处的多媒体投影时晴时雨、泉水清冽,游鱼形影绰绰,配上清幽雅致的古琴曲,为观众在博物馆中营造了移步赏石、千秋如对的意境空间。引宋代孔传《云林石谱》名句为展览开篇:“天地至精之气,结而为石,负土而出,状为奇怪……虽一拳之多,而能蕴千岩之秀,大可列于园馆,小或置于几案,坐生清思。”

何为供石?施远表示,“供石”者,清供之石也,其名大约来自于苏轼诗文中的“石供”一语(如“赖有铜盆修石供,仇池玉色自璁珑”)。“供”有两个意思,一个是陈设,一个是“供给”。所以文人在书斋中陈设的石头,其所供养的对象是一颗文心。

在家学熏陶之下,胡可敏醉心收藏和研究中国传统文房供石。捐赠中不乏砚山绝妙之品,砚山是中国早期文房供石代表品类,被视作缩小的自然山峦。文人在书房坐观研山而神游“峰峦洞穴”、“叠嶂层峦”之境,正如白居易《太湖石记》所述其乐:“百仞一拳,千里一瞬,坐而得之。”与文人赏山水画之时卧游抒怀同出一辙。

图说:“赤峰映池红”研山 (红丝石) 新民晚报记者 郭新洋 摄

中国文化中自古就有欣赏天然石的审美传统,陈列于书房雅阁的文房供石更为历代文人士大夫阶层所青睐。是博大精深的赏石文化中的经典与精华。


多年珍藏慨然捐赠上博


旅美赏石收藏家胡可敏承袭家学,长期致力于古典文房供石的收藏、研究与宣传,对中国赏石文化在当代西方的传播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胡可敏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1982年旅居美国。父亲胡兆康曾是沪上知名的古董商、供石收藏家,1994年将珍藏的76件供石捐赠给上海南翔古猗园。2018年,胡可敏慨然决定从其收藏中挑选精品捐赠上海博物馆,支持上博在中国传统文人艺术方面的研究与展示。

本次展览没有举行开幕式,捐赠人胡可敏通过互联网隔空致意:“‘高斋隽友’是中国主要博物馆第一次举办的传统文房供石为主题的展览。我很为这批供石高兴。这些被历代文人视为‘隽友’或‘亦师亦友’、传承了几代人的供石将在上博展示给上海观众。我了解中国目前存世的古石并不多,所以一直想把这些古石留在中国。”

图说:胡可敏 新民晚报记者 郭新洋 摄

这批文房供石以传世古石为主,不仅有灵璧、太湖、昆山、英德等经典石种,也包括多种地方石种和陶、铜、玉、木等其他材质的仿石清供,一些供石上还有前人题刻,多有原配或旧配座架,极富研究和鉴赏价值。


有“功用”的宜男石


在这次的展览中有一件被单独陈列的重头展品,虽然它并不是灵璧、太湖、昆、英“四大名石”,但因为有着近千年清晰的传承记录。宋代王定国,元代张养浩,明代王象春、孙承泽等名人雅士为此石所作的题咏诗文而让它显得与众不同。这方传为汉武帝时开掘昆明池所出的“昆明石”,它能庇佑收藏者家族里诞生男娃,得名“宜男石”。

图说:昆明石(宜男石) 新民晚报记者 郭新洋 摄

上海博物馆工艺研究部副主任施远介绍,这块石头传说是汉武帝当年在长安挖昆明池练水军时挖出来的两块石头之一,当时一块雄石、一块雌石,如今只传下这块雄石。这些传说都来自淄川李氏家族的《李氏总谱》,上面记载了从宋代到明清一些名人为这块石头题咏的诗文。历代名人的诗文是清代中期才抄录到《李氏家谱》上的,而这块石头也是和《李氏家谱》一块儿出现的,记录了这块石头的传说。

中国人把供石作为审美对象,是从晚唐五代才开始的,如果它是汉代石头,能流传下来,当时一定不是因为审美原因。古代中国长期以来都是一个农业国家,男孩不仅是主要劳动力,而且家族靠男孩传宗接代。所以这方被迷信为可以得子的“宜男石”是千金难买的传家宝。


殊途同归与小方壶共处一室


同时,上海博物馆亦拿出的一方馆藏清高凤翰铭“小方壶”供石加入胡可敏的捐赠展览,共襄盛举。这是一方有来历的石头,受收藏家钱镜塘、王一平递藏,书画名家吴湖帆为之配画,后一起入藏了上海博物馆。巧合的是,这方供石亦曾是胡可敏当年苦心求购的名石,却遭到了主人的拒绝。据悉,胡可敏捐赠藏石时,亦感慨上博的这块“小方壶”供石馆藏,十分愿意将自己多年积累的藏品与这件名器合藏一处。

图说:高凤瀚铭“小方壶”石 (清) 新民晚报记者 郭新洋 摄

这件“小方壶”供石是由收藏家王一平于1998年连同吴湖帆为供石所绘配画《宋坑小方壶石图轴》一同捐赠给上博的。“宋坑小方壶”出于东海水中,又称“崂山海底玉”,通体黝黑泛绿,造型有致,为高凤翰旧物,近代经钱镜塘、王一平递藏,石上和底座分别有高凤翰、吴湖帆题铭。

王一平之子王时驷介绍,1998年下半年,前来求购的胡可敏坐下寒暄了几句就直奔主题,出价5万美元要购买坑小方壶。胡说:“王书记,这位收藏家已经快70岁了,还有心脏病,世界上能出5万美元买一块石头的人不会超过三四个,如果他去世了,不会再有人出这么高价钱来买一块石头。” 在王时驷记忆里,父亲王一平拒绝胡可敏求购之后,隔天即致电上博,要求捐赠。“父亲1998年对小方壶供石的捐赠好像是一次突发的激情行为,很少见。我明白是胡可敏的那番话触动了父亲在收藏方面的底线,即收藏不能以金钱利益为目的。”

王一平先生当年因为拒绝胡可敏求购小方壶供石而突发的激情捐赠,也是上博这一赏石展的缘起之一。此次展览,这一供石与胡可敏的捐赠殊途同归,共同呈现于上海博物馆的展厅,不失为一段收藏佳话。(新民晚报记者 乐梦融)

小叶紫檀手串

貔貅适合什么生肖人戴202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