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凤凰鱼观赏网

迪化老地标:文化沉淀与传奇的见证

01-05

迪化老地标:文化沉淀与传奇的见证

今山西巷到二道桥之间一段弯曲的街道

迪化街景之一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地标建筑,国际大巴扎、红山、西大桥,提起乌鲁木齐的地标,无论是首府本地人还是外地游客,都能说出一二。地标是城市的回忆录,是沉淀在建筑里的文化与传奇,是一座城市的文化象征,是历史在城市留下的足迹。100年前的迪化,有着怎样让人惊诧的地标文化呢?本报联合自治区政协文史资料和学习委员会、乌鲁木齐市政协学习文史委员会推出《百年乌鲁木齐》系列,本期推出《迪化的地标故事》。

整理人:《乌鲁木齐掌故》作者刘荫楠(已逝)。

大十字的牌坊

牌坊俗称牌楼。早年,大十字的南街口和北街口,各有牌坊1座,这两座牌坊的设计和造型具有传统风格,为“3间4柱3楼殿顶式”,彩绘雕刻门洞形的木制大牌坊,中门通车马,两侧门走行人。

这两座牌坊是大十字的重要象征,也是划分街道界线和区域的标志。两座牌坊是1884年新疆建省后修建的,上世纪30年代先后被拆除。

除了在大十字修建牌坊外,在藩台巷子(现明德路)新疆省政府衙门前(现自治区财政厅)沿巷子北面,还有东西两座木牌坊,它的外围以木栏环绕,表示属于重要地段的入口处。

另外,在满城(建国路南十字口)还有南北两座木牌坊,这些牌坊式样基本相同,既属于路标性质,又是城市装饰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

花门楼

早年间,在八卦殿小学的南隔壁(现文化路一带)有一个院落坐西向东,两扇黑大门的门楼用特制大块青砖砌成,上面雕刻着各种图案,整个门楼造型美观,人们称它为花门楼。房主是天津杨柳青人赵广盛先生。

院内呈长条形,有南、北两排住房长约40米,正室为西房,全院住着10 余户人家,大多是天津杨柳青人,从事小商小贩,其中有闻名全市的“杨五豆”杨富荣师傅,他是专门制作五香大豆的,郑师傅的牛奶糖是两厘米见方的四方块,厚约五厘米,咖啡色,每10块连成一板,味道鲜美。

还有住花门楼附近的蔡宝元师傅的烧饼夹肉、贾耀明利用碎玻璃制成的各样灯,这些被称为花门楼四绝。顾客需要这些食品和用具,都到花门楼来买,无形中给花门楼增添了知名度。

荷花池

如今的人民广场,在100年前是一片水草地。1884年新疆建省,首任新疆巡抚刘锦棠在乌鲁木齐大兴土木,1887年在现在的人民广场东侧修建了定湘王庙、两湖会馆、左文襄公祠,还把一处较大的泉湖修建成椭圆形的荷花池(约在人民广场东北角)。池周围青石砌案,池内引种了荷花,这或许是乌鲁木齐历史上最早的荷花池之一。

此后,每年荷花池内的荷花争芳斗艳,池边绿树成荫。在池旁的丛林地带,还有一座壮观的清代古建筑八角亭,当年这是老百姓散步、乘凉的场地。

围绕着荷花池又修建了衣铺街(缝纫店和经营服装的商店多在此街),还在现人民广场的东侧修建了铜铺街(多是铜匠行开设的加工坊),在广场西侧修建了留仕巷,巷内多是官府馆驿。在东南侧有一条巷子,因靠近荷花池,所以叫荷花巷。

南关商业一条街

早在上世纪20年代,乌鲁木齐的南关(现解放南路)已逐步形成商业一条街。在这条街上,最繁华的地段要数南门外、南梢门子、二道桥一带。

南关商业一条街很有民族特点,是边城的第二商业中心。这条街以经营土特产为主,还有部分从前苏联来的进口货,南疆喀什等地生产的土布,品种有白大布(粗布多用于擦洗布)、乔尔弹大布(白细布)和带色的褡裢布,当时很多人用这些作为衣服布料。和田的丝绸、地毯、桑皮纸,库车的疙瘩胰子(肥皂),焉耆的蘑菇,南疆各地的干鲜果,还有前苏联进口的“喜子货”(布匹)等,在这条街上都能买到。

尤其是一出南门,卖土布的商店一家挨着一家,大部分是一间小门面店,老式门脸插板门,卸掉插板店堂全部敞开。门前是80厘米高的柜台,里面货架上摆满了土布和丝绸。这些商店都是由维吾尔族商人经营,一般是一个人管理,门市部前面放着长条板凳,供顾客谈生意,没有顾客时,掌柜的可以坐在柜台上休息,很有民族风情。

此外,商业街上回族、汉族商人经营的大小商店也不少,比如回族商人马生连经营的醋酱坊,郭老三的粉坊等。

羊毛湖

提起羊毛湖,老乌鲁木齐人一点也不陌生。现在七八十岁的老人,他们孩童时期或许还在羊毛湖游过泳呢。当年的羊毛湖,位于皇城街(今团结路)以南,从街的中段向南穿过巷道就能看见。

它是一个天然的鸭蛋形的大水塘,东西长约100 米,南北宽30余米。随着季节的变化,可大可小。早在上世纪20年代,从延安路以南到新疆大学后身一带,这里到处都是大大小小的水塘,包括新大的红湖在内,是一片原始的水草地,都叫羊毛湖。

每到夏季,这里野花盛开,香气扑鼻,周围的居民都喜欢到羊毛湖采上几枝沙枣花。据老人们讲,当时洋行街的商人收购大量羊毛,外运出口前,就会来这里的水塘将羊毛洗净,他们还将水塘的四周用铁丝网和围墙阻隔,羊毛湖的名称,由此而叫开了。

当时,民间有一句口头语叫“白捞毛”,意思是说,本地的劳工们每天在羊毛湖洗的羊毛不少,但都外运了,自己一点没有留下。

三角地

三角地是当年乌鲁木齐的繁华地带,至今仍属于闹市区,它位于天山区大十字以东,北起中山路和和平路交口处,南起明德路与和平北路交口处,东至中山路与明德路接口处,这片地区正好呈现一个三角形,就是三角地得名的由来。

上世纪30年代,官方曾把三角地命名为新南街,但人们很少用这个名字。当年三角地有天山会堂(现天山百货大楼一带),京剧华侨班每天在这里演出京剧、评剧、河北梆子戏。

闻名全国的著名京剧演员雷喜福(早年北京喜连成京剧科班第一科学生)、蓝月春都曾在这里演出过。

三角地又是饮食服务业集中的地带,有人称“津门三绝”之一的吴玉和的炸糕铺,李万泉、李万才经营的干货铺,宋景春一家经营的烤肉铺,“陈油馃”经营的湖南馃子铺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有家维吾尔族师傅经营的剃头铺很有名气,当年光明戏院著名维吾尔族京剧演员达吾提,小的时候就在这家剃头铺当学徒。闻名的民办消防水龙总局的三角地分局也在此地。由于三角地一带小杂货铺、小饭馆一家连一家,一到晚上,灯火通明人来人往,十分热闹。

三角地一带,在1947年更名为左公北路,1951年更名为和平路,1967年更名为革命路,1980年改称和平北路至今。

洋行街

洋行街是早年外国商人在乌鲁木齐开设商行的地方,是外国殖民主义者在新疆进行掠夺的产物。

公元1881年,中俄签订不平等的《伊犁条约》后,将新疆乌鲁木齐、奇台、哈密、吐鲁番确定为俄商贸易区。公元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又在乌鲁木齐给俄商划了贸易圈就是“洋行街”。“洋行街”北起皇城巷(现团结路),南至三屯碑,西至西汉路(现新华南路),东至羊毛湖(现延安路以东)。

那时,洋行街大都是俄籍商人开设的商行、商店,招牌上都写着“俄商”字样。当年开设在洋行街的较大俄商洋行共有八家,包括吉祥涌、天兴行、德吉利行等,这些商行在塔城等地设有分店。到1907年前后,仅乌鲁木齐就有俄籍商行30余家。同时,一些德国和美国商人也在乌鲁木齐开设了安利、顺发等洋行。

这些外国商行把他们在国内滞销的日用品、布匹、石油等运入新疆高价出售,又从新疆廉价收购羊毛、棉花、羊皮、生丝、葡萄干等土特产,从中牟取暴利。当时的欧亚商人非常重视和青睐新疆土特产。

(新疆晨报记者 刘萌萌采写整理 )

【晨报爆料热线:0991-8801111】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

巴哥犬好养吗咬人吗

檀香手串怎么鉴别真假